抑郁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和人群,主要与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压力、神经生化异常、慢性疾病、人格特征等因素有关。抑郁症患者通常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食欲改变、注意力下降等症状。
1、遗传因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发病概率较高。研究表明抑郁症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人群需注意情绪监测,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异常,应及时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帮助。
2、心理社会压力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经济困难等应激事件的人群易发抑郁症。重大生活事件如丧偶、失业等可能诱发抑郁发作。这类情况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改善,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
3、神经生化异常大脑内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异常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这类患者常伴有晨重暮轻的情绪波动,需通过专业检查评估。治疗可考虑盐酸帕罗西汀片、米氮平片等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配合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
4、慢性疾病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易共病抑郁症。疾病带来的疼痛、功能障碍及治疗副作用均可导致抑郁。这类患者需要多学科协作治疗,在控制原发病的同时,可使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改善抑郁症状。
5、人格特征具有完美主义倾向、过度自我批评或回避型人格特质的个体更易患抑郁症。这类人群需通过心理治疗建立适应性认知模式,培养积极应对策略。日常可进行正念冥想、规律运动等有助于情绪调节的活动。
抑郁症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适量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家人应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避免指责或施压。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杀念头,须立即就医。早期规范治疗可使70%以上患者获得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