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可通过药物治疗、放置宫内节育系统、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子宫腺肌症通常由子宫内膜异位生长、雌激素水平异常、炎症反应、遗传因素、免疫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轻中度症状患者,常用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亮丙瑞林,可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孕激素类药物如地诺孕素,能抑制子宫内膜增生;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用于缓解痛经。药物治疗需持续3-6个月观察疗效,可能出现潮热、骨质疏松等副作用,需配合钙剂补充。
2、宫内节育系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通过局部释放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萎缩变薄,有效控制月经过多和痛经症状。避孕效果可持续5年,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点滴出血、卵巢囊肿等反应,需定期超声监测子宫及附件情况。
3、高强度聚焦超声利用超声波精准消融异位内膜组织,保留子宫完整性。适用于病灶局限、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术后3个月需复查磁共振评估消融效果。可能出现下腹隐痛、阴道排液等短期反应,严重并发症概率较低。
4、子宫动脉栓塞术通过阻断病灶血供使异位内膜坏死萎缩,术后疼痛缓解率较高。需排除血管畸形等禁忌症,可能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恶心,通常1-2周自行缓解。术后需避孕6-12个月以待子宫修复。
5、手术治疗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症状严重的患者,根据年龄选择全子宫或次全子宫切除。保守性手术如病灶切除术适合年轻患者,但复发风险较高。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补充激素预防粘连。
子宫腺肌症患者日常应保持低雌激素饮食,减少红肉、酒精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经期避免剧烈运动。疼痛发作时可热敷下腹部,记录月经周期症状变化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病情进展,计划妊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受孕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