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拔牙后牙槽窝内血凝块脱落或溶解导致的骨面暴露性疼痛,主要表现为拔牙后3-5天出现剧烈放射性疼痛、口臭及牙槽窝空虚。干槽症通常由创伤性拔牙、口腔卫生不良或吸烟等因素诱发,需及时就医处理。
拔牙后24-48小时内血凝块形成是正常愈合的关键。若血凝块提前脱落,牙槽骨神经末梢暴露于口腔环境,受细菌感染或冷热刺激可引发持续钝痛或跳痛,疼痛常向耳颞部放射。患者可观察到牙槽窝内无血凝块覆盖,骨壁呈灰白色,伴有腐败坏死组织产生的异味。进食冷热食物或触碰创面时疼痛加剧,普通止痛药效果有限。
少数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更易发生干槽症。这类人群拔牙后凝血功能较差,血凝块稳定性不足,且免疫力降低会增加感染风险。若拔牙后72小时以上仍存在剧烈疼痛,或发现牙槽窝内有灰白色假膜覆盖,需高度警惕干槽症可能。
预防干槽症需避免术后24小时内漱口、吸烟或使用吸管。恢复期间应选择温凉软食,保持口腔清洁但勿过度清洁创面。若确诊干槽症,医生会进行牙槽窝清创并放置碘仿纱条,必要时开具头孢克洛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抗生素。日常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辅助消炎,但禁止自行刮擦或填塞创面。
拔完智齿伤口有白色的东西通常是纤维蛋白渗出物或食物残渣,也可能是愈合过程中的伪膜。主要有纤维蛋白渗出、食物残渣滞留、伪膜形成、感染性分泌物、骨碎片暴露五种情况。
1、纤维蛋白渗出拔牙后24-48小时内,伤口渗出的纤维蛋白与血液混合形成白色膜状物,属于正常愈合反应。伴随轻微疼痛或肿胀时,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漱口。避免用力吮吸或触碰伤口,防止血凝块脱落。
2、食物残渣滞留进食后软质食物可能黏附在创面,呈现白色絮状。建议使用注射器抽取温水倾斜冲洗,禁用牙签等尖锐物清理。术后前三天选择流质饮食,避免米粒、酸奶等易残留食物。
3、伪膜形成愈合中期新生上皮细胞覆盖创面时,会形成乳白色伪膜保护下层组织。此时可配合使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但需避免撕扯伪膜。若伴随持续口臭需排查干槽症。
4、感染性分泌物出现黄白色脓液伴剧烈跳痛、发热时,可能继发细菌感染。需就医进行创面清创,医生可能开具甲硝唑含漱液、头孢克洛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感染药物。
5、骨碎片暴露复杂拔牙后偶见牙槽骨小碎片穿透牙龈显露,呈现白点状凸起。需拍摄牙片确认碎片位置,多数可自行吸收,较大碎片需手术取出。术后可冰敷减轻肿胀。
术后24小时内避免漱口刷牙,48小时后可轻柔清洁非创面区域。选择室温流食补充优质蛋白,如蒸蛋羹、豆浆等。出现剧烈疼痛、发热或白色分泌物持续超过5天时,应及时复查排除干槽症或骨髓炎。愈合期间禁止吸烟饮酒,睡眠时垫高头部减少局部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