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太阳后皮肤刺痒可能与日光性皮炎、光敏性反应或皮肤干燥有关。
日光性皮炎是皮肤对紫外线过敏的表现,多见于春季或夏季初次暴晒后,常见于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光敏性反应通常与服用光敏性药物或接触光敏性物质有关,例如某些抗生素、利尿剂或植物汁液。皮肤干燥会降低皮肤屏障功能,紫外线照射后容易引发刺痒感。伴随症状可能包括红斑、灼热感或细小鳞屑。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或氯雷他定片缓解症状。
日常需避免在10点至16点紫外线强烈时段外出,外出前30分钟涂抹SPF30以上的广谱防晒霜,穿戴防晒衣帽。晒后可用凉毛巾冷敷或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水疱需及时就诊皮肤科。
黄疸隔着衣服晒太阳效果有限。直接皮肤暴露在阳光下更有助于降低胆红素水平。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与胆红素代谢不成熟有关,阳光中的蓝光波段可促进胆红素分解。隔着衣物会显著减弱光线穿透力,尤其棉质衣物可阻挡大部分有效光谱。建议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阳光,每日暴露婴儿四肢皮肤10-15分钟,注意保护眼睛和会阴部。
病理性黄疸需及时就医,光照疗法需使用特定波长的医疗设备。母乳性黄疸可继续喂养并配合间歇性阳光暴露。早产儿或胆红素水平较高者应优先采用医疗干预。日常护理期间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和喂养情况,发现嗜睡或拒奶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