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与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病毒可通过接触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到感染。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典型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脑炎、肺水肿等。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家长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日常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玩具等物品。
手足口病早期识别重症需观察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
手足口病重症早期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超过3天、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且退热效果不佳。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病例可见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眼球震颤。呼吸系统方面表现为呼吸急促、节律异常或口唇发绀。循环系统异常可见四肢发凉、皮肤花纹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少数患儿会出现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发展为脑炎、肺水肿或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日常需做好手卫生与患儿隔离,患病期间保持充足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