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增强免疫力、接种疫苗、及时隔离治疗等方式预防。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具有较强传染性。
1、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是预防疱疹性咽峡炎的基础措施,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减少病毒侵入机会。定期对儿童玩具、餐具进行高温消毒,家庭环境保持通风干燥。
2、避免接触传染源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不与患者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患者唾液、粪便均含病毒,处理患儿排泄物时应戴手套,污染物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成人携带病毒时也需注意隔离防护。
3、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适度运动有助于提升抵抗力,但需避免过度疲劳。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能帮助建立被动免疫屏障。
4、接种疫苗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疱疹性咽峡炎,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虽然不能覆盖所有致病病毒类型,但能显著降低重症和并发症概率。接种程序需遵医嘱完成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
5、及时隔离治疗患儿出现发热、咽痛症状时应立即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确诊后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通常需要1-2周。密切接触者需观察潜伏期症状,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消毒。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需建立多维度防护体系。日常注意饮食清淡,多饮水保持咽喉湿润,可适量食用百合、梨等润喉食物。流行季节可用金银花、板蓝根等中药代茶饮。家长应学会识别早期症状,患儿出现持续高热、拒食、精神萎靡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集体机构需落实晨检制度,做好环境消杀工作,通过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降低群体暴发风险。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不会长疹子,主要表现为口腔咽峡部疱疹和溃疡。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感染引起,常见症状有发热、咽痛、拒食等,少数情况下可能伴随手足部位皮疹。
疱疹性咽峡炎的典型症状集中在口腔后部,包括软腭、悬雍垂和扁桃体周围区域。病毒在这些部位引发灰白色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吞咽疼痛。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由于口腔疼痛明显,婴幼儿常表现为流涎、哭闹和进食困难。疾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左右症状可自行缓解。
极少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可能出现手足部位红色斑丘疹,这种情况多与特定病毒亚型感染有关。皮疹通常不痛不痒,2-3天可自行消退。若皮疹范围扩大或伴随其他症状,需警惕手足口病等并发症。临床观察发现,免疫功能低下或过敏体质患儿出现皮疹的概率相对较高。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应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性、坚硬食物刺激溃疡面。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和尿量,防止脱水发生。若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嗜睡或肢体抖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日常需做好玩具、餐具消毒,疾病流行期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