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卧床休息早期、合理的休息极为重要,可使发生炎性病变的心肌尽快修复,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一般的心肌炎患者需卧床休息至体温下降后3~4周,有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者应休息0.5~1 年,或至心脏大小恢复正常,血沉正常之后。
2.防治诱因心肌炎最常见的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因而要预防感冒,防止病 毒侵犯机体。因病毒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且细菌感染常可使病毒活跃,机体抵抗力降低,心脏损害加重,故而适当应用抗生素及时控制细菌感染十分必要。对于一些易感染的患者如扁桃体反复发炎者,必要时可进行扁桃体摘除术以去除诱因/或注射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复发。
3.促进心肌修复心肌炎患者可吸人氧气及应用一些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促进心肌的修复,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此类药物有:
①大剂量维生素C。心肌炎患者可口服维生素C200~500毫克,每日3次,此外还可以静点每日5~10克,分次应用,连续10~14天为一疗程。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心肌代谢,增加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心肌修复。
②能量极化液。能量极化液的成分包括三磷酸腺昔(ATP)、辅酶A、氯化钾、胰岛素及葡萄糖,可为心肌提供能量,并促进心肌代谢,从而加速修复过程。一般10~14天为一疗程,可反复静脉点滴。
③辅酶Q10、肌苷等。这些药物的作用均为改善心肌代谢,对心肌的修复十分有利,临床上常给心肌炎患者口服,以配合治疗。
儿童心肌炎通常可以治好,多数患儿经过规范治疗能够痊愈。儿童心肌炎的治疗效果主要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基础健康状况、并发症控制、日常护理等因素有关。
1、病情程度轻度心肌炎患儿主要表现为轻微胸闷或乏力,心肌酶指标轻度升高,心脏结构功能未受明显影响。这类患儿通过充分休息和营养支持,通常1-2个月可完全恢复。中度病例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或短暂性心功能下降,需配合药物治疗。
2、治疗时机发病初期及时确诊并干预是关键。病毒性心肌炎在感染后1-3周内开始针对性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肌损伤程度。若延误至出现心力衰竭或严重传导阻滞,则可能遗留心肌纤维化等后遗症。
3、基础体质营养状况良好的患儿恢复更快。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儿,心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需更长的康复周期。部分病例需评估是否存在遗传代谢性疾病基础。
4、并发症管理合并心源性休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危重病例,需在重症监护下进行机械循环支持或临时起搏治疗。这类患儿虽然急性期死亡率较高,但存活者中约半数心脏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5、康复护理恢复期需严格避免剧烈运动6-12个月,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当补充辅酶Q10等心肌营养剂。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活动耐量变化,预防呼吸道感染诱发病情反复。
儿童心肌炎急性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但避免竞技性运动。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摄入。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情绪激动。定期随访监测心肌酶、心功能等指标,通常需要持续随访1年以上。若出现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