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真菌侵入血液引起。常见病因包括母体感染、分娩过程中的污染、早产或低出生体重等。治疗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并加强护理支持。
1、母体感染
母体在孕期或分娩时感染某些病原体,如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新生儿。预防措施包括孕期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母体感染。
2、分娩过程中的污染
分娩时,若医疗环境不洁或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新生儿接触病原体。例如,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或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不佳。改善分娩环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减少感染的关键。
3、早产或低出生体重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受到感染。这类新生儿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特殊护理,必要时使用免疫增强剂。
4、病理因素
新生儿本身可能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或代谢异常,增加感染风险。早期筛查和诊断有助于及时干预,减少败血症的发生。
5、外伤或侵入性操作
新生儿在接受脐带护理、静脉置管等侵入性操作时,若操作不当或护理不到位,可能引发感染。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术后护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类或万古霉素。同时,支持治疗包括维持体温、补充营养和液体,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和喂养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重于治疗。孕期定期检查、分娩环境清洁、早产儿特殊护理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一旦确诊,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