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息肉最佳手术时间为月经干净后3-7天。此时子宫内膜较薄,便于观察和操作,术后恢复较快,且降低感染风险。
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子宫内膜息肉手术,主要由于此时雌激素水平较低,子宫内膜处于增殖早期,息肉基底暴露清晰,术中出血少。宫腔镜视野下更容易完整切除息肉根部,避免残留。手术可选择宫腔镜下息肉电切术或冷刀切除术,具体方式需根据息肉大小、数量及患者生育需求决定。术后1-2周内可能出现少量阴道出血,需避免剧烈运动和盆浴。
若错过月经后理想时间窗,但存在异常子宫出血、不孕或疑似恶变等情况,仍需及时手术。对于绝经后女性,无月经周期限制,但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后尽早安排。术前需完善妇科检查、超声及凝血功能评估,术后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定期复查宫腔镜评估疗效。
术后应保持会阴清洁,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及游泳。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如鱼肉、鸡蛋、西蓝花等,促进内膜修复。若出现发热、腹痛或出血量增多需及时复诊。有生育需求者建议术后3-6个月再尝试妊娠,期间可通过超声监测内膜恢复情况。
子宫内膜息肉直径通常在5-30毫米之间,多数为10毫米以下,极少数可能超过50毫米。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良性病变,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
临床观察发现,多数子宫内膜息肉体积较小,直径在5-10毫米范围内,这类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月经异常。部分患者息肉可生长至10-20毫米,此时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典型症状。当息肉直径达到20-30毫米时,可能引起明显阴道不规则出血或影响生育功能。极少数情况下,息肉可超过50毫米并充满宫腔,这种情况可能伴随严重贫血或反复流产。息肉大小与恶变风险无直接相关性,但较大息肉更易引起临床症状。
建议育龄期女性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时应及时就医。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方法,宫腔镜检查能更准确评估息肉大小和位置。对于无症状的小息肉可暂不处理,有生育需求或症状明显者需考虑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日常应注意保持会阴清洁,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