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与胃肠炎可通过发病原因、症状特点及病程进展区分。食物中毒多由细菌毒素或化学物质引起,起病急且常伴呕吐腹泻;胃肠炎多为病毒或细菌感染,症状相对缓和且病程较长。
1. 发病原因食物中毒常见于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或误食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胃肠炎多因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或进食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诱发。两者均可能出现腹痛,但食物中毒患者常有明确不洁饮食史。
2. 症状特点食物中毒多在进食后2-6小时突发剧烈呕吐,腹泻呈水样便且可能带血,部分患者出现视物模糊等神经症状。胃肠炎以阵发性脐周痛为主,呕吐物常含未消化食物,粪便多呈稀糊状,儿童可能伴随低热。
3. 病程进展食物中毒症状通常在24-48小时达高峰,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或休克。胃肠炎病程持续3-7天,病毒性胃肠炎可能伴随呼吸道症状。两者均需补液治疗,但食物中毒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
4. 实验室检查食物中毒患者血常规可能显示白细胞升高,粪便检测可检出致病菌毒素。胃肠炎患者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血电解质检查有助于判断脱水程度。严重呕吐患者需进行腹部超声排除肠梗阻。
5. 特殊人群差异儿童胃肠炎易出现高热惊厥,老年人食物中毒更易引发电解质紊乱。孕妇发生食物中毒可能刺激宫缩,免疫缺陷患者胃肠炎可能继发败血症。婴幼儿持续腹泻超过12小时应监测尿量。
出现症状后应暂停固体食物摄入,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记录呕吐物性状与排便次数,避免自行服用止泻药物。若出现意识模糊、尿量减少或持续高热,需急诊处理并保留可疑食物样本送检。恢复期饮食宜选择米汤、馒头等低渣食物,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
食物中毒最明显的征兆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寒战、头晕乏力、肌肉酸痛等。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毒素、化学污染或天然毒素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采取针对性处理。
1、恶心呕吐进食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后,毒素刺激胃肠黏膜,最早在1-6小时内出现剧烈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食物,可能伴随上腹部绞痛。轻度中毒可口服补液盐溶液,严重呕吐需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昂丹司琼片、多潘立酮片等止吐药物。
2、腹痛腹泻沙门氏菌或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后,毒素引发肠道炎症反应,表现为脐周阵发性绞痛和水样便,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可能带有黏液或血丝。需禁食油腻食物,补充口服补液盐。细菌性腹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片或诺氟沙星胶囊。
3、发热寒战志贺氏菌或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时,内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可升至38-40摄氏度,伴随畏寒、四肢冰冷。儿童可能出现热性惊厥。物理降温可选择温水擦浴,细菌性感染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治疗。
4、头晕乏力肉毒杆菌毒素或河豚毒素等神经毒素会阻断神经肌肉传导,早期表现为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吞咽困难,严重时出现呼吸肌麻痹。此类中毒需立即使用抗毒素血清治疗,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和呼吸支持。
5、肌肉酸痛食用含组胺的腐败鱼类可能引发类过敏反应,表现为面部潮红、荨麻疹和全身肌肉酸痛。严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和血压下降。轻症可用盐酸西替利嗪片抗组胺治疗,过敏性休克需肾上腺素注射液抢救。
发生食物中毒后应立即停止进食可疑食物,保留剩余食物样本。呕吐腹泻期间注意补充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脱水。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需急诊就医。日常需注意生熟食分开存放,肉类彻底加热,隔夜饭菜冷藏不超过24小时,海鲜类食材烹调前确保新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