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前需排空肠道至粪便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水样状态。肠道准备效果直接影响检查质量,通常需在检查前4-6小时完成清肠。
清肠过程中,初期会排出成形粪便,随着泻药作用逐渐产生稀便,最终应达到无固体残渣的液体排泄状态。使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渗透性泻药时,多数人需服用2-3升溶液后达到理想效果。排泄物颜色变化是重要判断标准,从黄褐色过渡到浅黄色,最终应为接近清水样的淡黄色液体。若排泄物仍含絮状物或深色颗粒,需追加饮用泻药或联系医生调整方案。部分受检者可能出现轻微腹痛或肛门刺激感,属于药物刺激肠道的正常反应。
少数情况下,便秘体质或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清肠困难。这类人群需提前3天开始低渣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促胃肠动力药。若反复排泄后仍存在较多粪渣,需考虑延期检查。清肠不彻底可能导致病灶被遮盖,增加漏诊风险,特别是对微小息肉或早期肿瘤的识别影响较大。
检查前2小时应严格禁水禁食。完成清肠后若出现头晕、心慌等脱水症状,可少量饮用无色糖水。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需特别注意电解质平衡,避免大量排便导致低钾血症。建议检查当天携带备用衣裤和湿巾,清肠期间保持活动促进肠蠕动。最终是否达到检查标准,需由内镜医师通过肛门视诊或腹部按压综合评估。
水中毒的程度可通过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轻度表现为头痛、恶心,重度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或抽搐。水中毒通常由短时间内过量饮水导致血液稀释引起。
轻度水中毒时,患者可能出现轻微头痛、恶心、乏力等症状,尿量增多且颜色变淡。此时血液检查可显示血钠轻度降低,但未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建议停止饮水并观察症状变化,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有助于恢复平衡。
中度水中毒会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定向力障碍、肌肉抽搐等。血钠下降至一定水平可能引发脑细胞水肿,此时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通过静脉输注高渗盐水纠正低钠血症,同时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
重度水中毒可导致昏迷、癫痫发作甚至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况。血钠极低时可能引发脑疝,需紧急进行重症监护治疗。除静脉补钠外,可能需使用利尿剂促进水分排出,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预防水中毒需注意合理控制饮水量,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24小时内不超过3升。高温或剧烈运动后应分次少量补充含电解质的水分。存在肾脏疾病、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者更需严格控制液体摄入。出现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饮水并就医检查,避免自行服用利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