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不等同于胃肠炎,两者在病因、症状及治疗上存在差异。食物中毒主要由摄入被细菌、毒素或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引起,而胃肠炎可能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
1、病因差异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多因食物储存或加工不当导致污染。胃肠炎的病因更广泛,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占多数,也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药物刺激引发。
2、症状特点食物中毒起病急骤,多在进食后2-6小时出现剧烈呕吐、腹泻,可能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视物模糊。胃肠炎腹泻更显著,常伴随发热和腹部绞痛,病毒性胃肠炎可能合并呼吸道症状。
3、病程进展食物中毒症状通常在24-48小时内自行缓解,但肉毒杆菌中毒等特殊情况需抗毒素治疗。胃肠炎病程可持续3-7天,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可能出现严重脱水。
4、诊断方法食物中毒需进行可疑食物微生物培养或毒素检测,胃肠炎诊断依赖粪便常规检查和病原体核酸检测。两者均需排除阑尾炎、肠梗阻等急腹症。
5、治疗原则食物中毒以补液和病原体特异性治疗为主,细菌性胃肠炎可选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病毒性胃肠炎主要对症处理,严重脱水需静脉补液。
预防食物中毒需注意食物新鲜度与烹饪温度,避免交叉污染。胃肠炎患者应做好餐具消毒,养成饭前洗手习惯。出现持续呕吐、血便或意识改变时,无论疑似哪种疾病均需立即就医。日常可适量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但出现症状后不建议自行服用止泻药物。
胃肠型食物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伴随发热、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胃肠型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病毒或毒素污染食物引起,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恶心呕吐进食污染食物后1-6小时内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呕吐物含未消化食物或胆汁。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或诺如病毒感染,可能伴随上腹绞痛。轻度呕吐可通过少量多次补液缓解,持续呕吐需就医排除肠梗阻。医生可能开具甲氧氯普胺片或多潘立酮片缓解症状,细菌感染时需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抗感染。
2、腹痛腹泻脐周或下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水样便,每日排便可达10次以上,沙门氏菌感染时粪便可能带黏液。弯曲杆菌感染常见发热伴血便。轻度腹泻可口服补液盐,细菌性腹泻需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必要时使用诺氟沙星胶囊。出现持续腹痛或血便需急诊排除阑尾炎等急腹症。
3、发热乏力部分患者出现38℃左右低热,志贺氏菌或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可能引发高热寒战。毒素吸收可导致全身无力、头晕,严重时出现嗜睡。体温超过38.5℃可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细菌感染需用阿奇霉素分散片。儿童出现抽搐或意识改变需立即送医。
4、脱水征象频繁吐泻导致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婴幼儿可见囟门凹陷。重度脱水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轻度脱水每公斤体重补充50毫升口服补液盐,中重度需静脉输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老年患者脱水易诱发肾功能损害,需密切监测尿量。
5、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表现为肌无力、腹胀或心律失常,低钠血症可能引发嗜睡或抽搐。长期腹泻可能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医生会通过血生化检查评估电解质水平,轻度失衡可用口服补液盐纠正,严重低钾需静脉补钾。糖尿病患者食物中毒易诱发酮症酸中毒,需监测血糖变化。
发生胃肠型食物中毒后应暂停进食8-12小时,症状缓解后从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逐渐过渡。避免食用乳制品、高脂及高纤维食物加重胃肠负担。烹饪时注意生熟分开,海鲜肉类彻底加热,隔夜菜需冷藏且食用前充分复热。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腹泻、呕血、意识障碍或孕妇儿童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恢复期可补充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但免疫缺陷患者使用前需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