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呕吐通常持续1-3天,多数患儿在2天内症状缓解。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轮状病毒感染初期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在发病后24小时内出现频繁呕吐,可能伴随食欲减退和轻微腹痛。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含有胆汁。随着病程进展,呕吐频率逐渐减少,部分患儿可能在48小时后完全停止呕吐。此阶段需注意防止脱水,可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刺激胃肠。若呕吐伴随高热不退或精神萎靡,需警惕严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少数患儿可能出现持续3天以上的呕吐,这种情况多见于首次感染轮状病毒的婴幼儿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持续呕吐可能导致代谢性碱中毒,表现为呼吸浅快、手足抽搐等症状。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继续哺乳但需缩短单次喂养时间。配方奶喂养的患儿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减轻肠道负担。任何超过3天的持续性呕吐或呕吐物带血丝的情况均需立即就医。
轮状病毒感染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暂停食用油腻、高糖食物。恢复期可逐步添加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注意餐具消毒与手部卫生,避免家庭内交叉感染。目前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适龄婴幼儿按时完成免疫程序。若呕吐导致无法进食或出现尿量明显减少,需及时儿科就诊评估脱水程度。
小儿轮状病毒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常见于秋冬季,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食物或直接接触感染者传播。
轮状病毒传染性强,病毒可在感染者粪便中大量存在,并通过排泄物污染环境。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至数天,婴幼儿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或护理人员的手后,若未彻底清洁便接触口鼻,易造成感染。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1-3天,发病时可能出现发热、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病程一般持续3-8天。
免疫功能低下或早产儿感染轮状病毒后症状可能更严重,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这类患儿需密切观察尿量、精神状态等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病毒排出可持续至症状消失后10天左右,期间仍具有传染性,需持续做好隔离与消毒措施。
预防轮状病毒感染需注意手卫生,护理婴幼儿前后均需用肥皂洗手。被污染的衣物、玩具等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感染概率,建议家长按免疫程序为婴幼儿接种。患儿使用过的便盆、尿布等需单独消毒处理,避免与其他儿童混用。患病期间应保证充足补液,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出现持续呕吐、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