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轮状病毒疫苗主要用于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
轮状病毒是导致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甚至危及生命。口服轮状病毒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帮助婴幼儿建立对轮状病毒的免疫力。目前国内常用的轮状病毒疫苗包括口服五价重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和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接种后可显著降低轮状病毒感染的概率,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疫苗通常在婴幼儿2月龄至3岁期间接种,具体接种程序需遵循当地免疫规划。
接种疫苗后应注意观察婴幼儿有无发热、食欲不振等轻微不良反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若出现持续呕吐或腹泻应及时就医。
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主要由粪口传播途径引起,可能由接触污染物品、免疫力低下、病毒变异、卫生条件差、母婴垂直传播等因素导致。轮状病毒感染通常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发热等症状,可通过补液治疗、调整饮食、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方式预防或缓解。
1、接触污染物品婴幼儿可能通过接触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或衣物等物品感染。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婴幼儿接触后若将手放入口中易引发感染。家长需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婴幼儿常接触的物品,护理前后严格洗手。发病时可使用蒙脱石散吸附病毒,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2、免疫力低下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肠道分泌型IgA抗体不足,更易感染轮状病毒。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风险更高。建议母乳喂养至6月龄以上,母乳中的乳铁蛋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感染后可使用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抑制肠道分泌。
3、病毒变异轮状病毒有多个血清型且易发生基因重组,可能导致疫苗保护效果下降或重复感染。G1P8、G2P4等型别是我国常见流行株。接种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可降低重症概率,但需在婴幼儿8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感染期间可配合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4、卫生条件差家庭或托幼机构卫生管理不规范时,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婴幼儿集体生活环境更易暴发流行。家长需做好粪便消毒处理,配制奶粉前煮沸消毒奶瓶。腹泻期间可短期使用锌制剂如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促进肠黏膜修复。
5、母婴垂直传播孕晚期感染轮状病毒的产妇可能通过产道或哺乳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新生儿感染后易出现胆汁淤积性腹泻等严重症状。建议孕产妇注意饮食卫生,新生儿护理人员需规范手部消毒。确诊感染后可选用干扰素α2b喷雾剂局部抗病毒治疗。
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需加强手卫生与环境消毒,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母乳喂养有助于提供被动免疫,辅食添加阶段应保证食物充分加热。已感染患儿需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暂停高糖高脂饮食,选用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如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治疗。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重症最有效手段,家长应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