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眼部常见疾病主要包括老年性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干眼症、飞蚊症、视网膜静脉阻塞、睑缘炎、角膜老年环以及眼睑下垂。
1、老年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混浊,表现为渐进性视力下降。早期可通过调整照明改善视物模糊,成熟期需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发病与紫外线暴露、代谢异常等因素相关,常伴有眩光、色觉减退等症状。
2、青光眼:
眼压升高造成视神经损伤,分为开角型和闭角型。典型症状包括视野缺损、虹视现象,急性发作时伴随眼痛头痛。治疗需使用降眼压药物如噻吗洛尔滴眼液,严重者需进行小梁切除术。
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中心区退化导致中央视力丧失,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表现为视物变形、阅读困难,可通过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遗传因素。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损伤视网膜微血管,出现微动脉瘤、出血渗出。早期无症状,进展期出现飞蚊症、视力骤降。需严格控制血糖,晚期行全视网膜光凝术。
5、干眼症:
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强导致眼表损伤,常见灼热感、异物感。治疗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严重者需进行泪小点栓塞术。与睑板腺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建议老年人群每年进行专业眼科检查,日常佩戴防紫外线眼镜,保持室内湿度40%-60%。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E及ω-3脂肪酸,适量食用深海鱼、胡萝卜等食物。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每20分钟远眺20秒。出现突发视力下降、眼红眼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周围血液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反应等情况。该现象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或骨髓造血功能紊乱有关,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I型超敏反应疾病是常见诱因。当机体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时,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会刺激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患者可能出现打喷嚏、喘息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反应。
2、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或血吸虫等组织寄生虫感染时,寄生虫抗原会诱导IL-5等细胞因子分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常伴随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确诊需粪便虫卵检查。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片、吡喹酮片等驱虫药,同时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缓解免疫反应。
3、皮肤病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等皮肤炎症性疾病可导致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后,外界变应原易诱发Th2型炎症反应。患者多有皮肤瘙痒、红斑等表现,可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口服西替利嗪滴剂,严重时需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
4、血液系统疾病慢性嗜酸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系统疾病可直接引起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克隆性增殖。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肝脾肿大等全身症状,需通过骨髓穿刺确诊。治疗包括羟基脲片、伊马替尼胶囊等靶向药物,必要时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5、药物反应青霉素、别嘌呤醇等药物可能引发超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可表现为药疹、发热等,严重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应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进行抗过敏治疗。
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时,建议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以减少尘螨滋生。饮食上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深绿色蔬菜,有助于调节免疫功能。寄生虫流行地区需注意饮食卫生,肉类食物应煮熟食用。若伴随持续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须及时至血液科或免疫科就诊完善骨髓活检、基因检测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