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链球菌感染肾炎的症状主要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尿量减少。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通常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肾炎,需及时就医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
1、血尿患儿可能出现肉眼可见的茶色或洗肉水样尿液,或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这与链球菌抗原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引发免疫反应有关,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青霉素V钾片清除感染灶,配合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严重时需用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症反应。
2、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含量异常升高,表现为泡沫尿或尿检蛋白阳性。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后,血浆蛋白大量漏出。建议限制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3克,必要时使用缬沙坦胶囊减少蛋白流失,定期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水肿晨起眼睑及颜面部水肿明显,严重时波及下肢和阴囊。钠水潴留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需记录每日出入量,控制饮水量为前日尿量加500毫升,可短期服用呋塞米片利尿,同时监测血钾水平。
4、高血压血压超过同龄儿童第95百分位值,多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所致。建议每日早晚测量血压,避免剧烈活动,首选氨氯地平片等钙通道阻滞剂,合并肾功能异常时联用卡托普利片。
5、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少于300毫升或每小时不足1毫升/公斤,提示急性肾功能减退。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阻塞滤过有关。需绝对卧床休息,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橙汁,必要时进行临时血液净化治疗。
家长需每日记录患儿体温、尿色和水肿变化,提供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羹、鳕鱼等,避免摄入腌制食品。恢复期禁止剧烈运动,建议每2周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若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或尿量持续减少需急诊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预防链球菌重复感染,急性期过后可考虑扁桃体切除术降低复发风险。
儿童链球菌感染性皮炎可通过外用抗生素药膏、口服抗生素、皮肤清洁护理、局部冷敷缓解瘙痒、预防继发感染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链球菌侵入皮肤破损处、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接触传染源、反复抓挠皮肤等原因引起。
1、外用抗生素药膏:
局部涂抹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可抑制链球菌繁殖。药膏需覆盖皮损区域及周围1厘米范围,使用前需清洁患处并保持干燥。避免与眼周及黏膜接触,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出现皮肤刺激反应。
2、口服抗生素:
对于皮损面积较大或伴随发热的患儿,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克洛等口服抗生素。用药需完成规定疗程,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服药期间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3、皮肤清洁护理:
每日用温水轻柔清洗患处2-3次,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清洗后拍干水分,保持皮肤干爽。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抓伤,选择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疱疹破溃时可使用生理盐水湿敷。
4、局部冷敷缓解瘙痒:
将干净毛巾浸入4℃冷水中拧干后敷于瘙痒部位,每次不超过10分钟。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神经末梢敏感度。禁止使用冰块直接接触皮肤,冷敷后需涂抹保湿霜预防干燥。
5、预防继发感染:
患儿需单独使用毛巾浴具,衣物床单用60℃以上热水洗涤。避免接触其他儿童直至皮损结痂,家庭成员有咽炎或皮肤感染需同步治疗。恢复期补充乳铁蛋白等免疫营养素,定期复查血常规。
治疗期间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如南瓜粥、蒸鱼糜等,避免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每日保证500毫升饮水促进代谢,可适量食用猕猴桃、草莓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恢复后需逐步增加户外活动,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冬季洗澡后及时涂抹儿童专用润肤霜。观察2周内是否出现尿色加深或关节肿痛等异常,警惕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