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检查中是否需要取活检主要取决于肠道黏膜的异常表现,常见情况包括发现息肉、溃疡、糜烂、肿物或黏膜色泽异常等。肠镜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变性质,区分炎症、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
当肠黏膜出现肉眼可见的隆起性病变时通常需要取活检,例如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或腺瘤,这类病变存在潜在恶变风险,活检可帮助判断病理类型。黏膜表面出现不规则溃疡或糜烂也是活检指征,尤其当溃疡边缘隆起、基底凹凸不平时,可能提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肿瘤性病变。对于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伴脆性增加的情况,活检能鉴别感染性肠炎与自身免疫性肠病。若发现黏膜局部增厚、僵硬或形成狭窄,需通过活检排除淋巴瘤、间质瘤等深部病变。部分病例中黏膜色泽改变如发红、苍白或血管纹理消失,即使未见明显结构异常,也可能需要活检以发现早期癌变。
建议患者在肠镜检查前3天保持低渣饮食,避免食用红色火龙果等影响观察的食物。检查后若取活检应避免剧烈运动,观察是否有持续性腹痛或便血,24小时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病理报告通常需要3-7个工作日,取得结果后应及时复诊,由医生根据病理类型决定后续随访周期或治疗方案。对于有家族性息肉病或炎症性肠病病史者,即使肠镜未见明显异常也可能需要随机活检以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
肠镜检查通常建议在出现便血、持续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消瘦或肠癌筛查等情况下进行。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现息肉、炎症、肿瘤等病变。
便血是肠镜检查的常见指征之一,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粪便混合,可能提示痔疮、肠息肉、肠炎甚至结直肠癌。持续腹痛伴随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超过两周未缓解,需通过肠镜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粪便变细等,可能与肠道功能紊乱或肿瘤压迫有关。年龄超过45岁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定期筛查,有肠癌家族史者需提前至40岁。炎症性肠病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病情进展,肠道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应按医嘱随访。
检查前需提前3天低渣饮食,前1天流质饮食并按规范服用清肠药物。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出现剧烈腹痛或便血需立即就医。日常应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戒烟限酒,40岁以上人群可每年进行粪便隐血检测结合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