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发病率高与肥胖有何关系 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发布于 2022-08-05 13:05

专家提出,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年龄因素,男性中年以后,女性绝经期后;精神因素:精神过度紧张及心理障碍,可引起食欲亢进,导致肥胖;药物、疾病等因素。

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或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Mass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欧美成人肥胖标准是大于30,亚洲成人肥胖标准是28。中国成人肥胖标准:体重指数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

一般来说,BMI只能作为评估个人体重和健康状况的多项标准之一。

胖与不胖不能单凭感觉。医学上,体重标准是根据体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的。理想的腰围,男性应在85厘米以下、女性应在80厘米以下。

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根据最近的调查结果,早在2002年,我国就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全国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其中,以大城市18岁以上成年人超重率最高,达30%;1992年至2002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增加了1亿人。

超重和肥胖已经成为城市儿童青少年突出的健康问题。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也表明,7—22岁城市男生,2005年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是13.25%和11.39%,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杨晓光认为,预计未来10—20年肥胖及相关慢性病患病率将大幅上升,如不采取有力的干预行动,我国正常体重居民的比例将由目前的70%下降为1/3。

有人不胖,却总是想尽办法减“肥”;有人体重已经超过正常,仍旧认为自己不胖。胖与不胖不能单凭感觉,而需要根据科学的标准。

北京大学教授李可基指出,医学上,体重标准是根据体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的。这种影响主要指与肥胖有关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肿瘤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我国制定了中国人自己的体重标准,以体质指数衡量体重。具体到个人健康体重的判断,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如体内脂肪分布,腹部脂肪的堆积对人体有更多的危害。

肥胖的根源是热量过多。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90%以上。

“活着不是为了吃,而吃是为了活着”。但是,我国居民吃得并不健康。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出现了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是脂肪摄入量在不断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经超过全天能量摄入的30%。这促进了营养相关慢性病如超重和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发生。

现代生活方式,缺少运动和食物过量,肥胖就会悄然而至。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过多,都会造成能量蓄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主任陈春明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在体内蓄积能量25千卡,1年就会蓄积9125千卡,相当于长了2.5斤肉,而40年下来,体重就会增加100斤。

人为什么会发胖?

专家教授认为,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肥胖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遗传性肥胖,常有家族性肥胖倾向。第二类为继发性肥胖,主要指内分泌障碍而导致的肥胖。以上两类肥胖病人占整个肥胖人数的10%以下。最后一类为单纯性肥胖,主要是指排除由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外伤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病理性肥胖,而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90%以上。单纯性肥胖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只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矫正饮食、行为习惯,肥胖状况就可以改变。如戒烟限酒、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低盐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锻炼等。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这也说明,老年人更容易肥胖。据调查,50—59岁之间的老年人最易发生肥胖。北京协和医院陈伟副主任医师分析说,主要在于体力活动的减少,高糖高脂、高热量的食物摄入增多。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更年期”。这个时期打乱了体内激素的平衡,使营养物质的代谢受到影响,造成包括肥胖在内的多种疾病高发。

对肥胖和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关注已经成为全球话题。专家指出,把超重和肥胖单纯地归因于某种食物的观点是片面的,科学并不支持“唯一元凶”的论点。均衡的饮食和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保持理想体重的关键。

美国饮食协会指出,科学家不能认定任何一种食物或饮料是造成肥胖的根本原因。肥胖的根源是过多的热量,不论热量来自哪里,如摄入的热量超过燃烧的热量,多余的就会变成体脂从而造成体重增加

肥胖与慢性病的关系

肥胖不仅是心血管病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还容易诱发某些癌症。肥胖导致的疾病,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指出,从临床医学角度看,肥胖对生命的短期影响当然不像心脏病、肿瘤那样严重。但是,肥胖带来的长期后果不容忽视。

肥胖成为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的危险因素。世界糖尿病日就曾提出“战胜肥胖,预防糖尿病”的口号;而世界心脏病日也把活动的主题定为“远离肥胖、健康心脏”。

国内外多项长期研究结果提示,肥胖是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压等)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人发胖之后会发生许多代谢改变。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会增高,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反而下降。多余脂肪对血管和心脏的压力也增加了这些器官的负荷。这样就很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后果严重者则发展为冠心病和脑卒中。

肥胖还容易诱发某些癌症。程义勇认为,肥胖的人由于摄取的脂肪太多,膳食纤维素过少,或体内对脂肪的转化发生障碍,使肠道中的脂肪堆积过多。其结果导致体内胆液分泌过多。结肠中过多的胆酸与中性类固醇在微生物作用下,容易转变成致癌物,从而诱发结肠癌。

李可基强调,肥胖是“万恶之源”。每增加5公斤体重,患冠心病的几率将升高14%,中风危险率提高4%,缺血性中风提高16%。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等都会因为肥胖而增加其发病率。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教授在近日举办的“健康中国2020第二届中国健康管理论坛”上指出,到2020年中国内地将有85%的死亡归因于慢性病,其中约70%的高血压、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异常将发生在劳动力人口。

杨晓光指出,肥胖所导致疾患的医药费用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包括癌症、艾滋病在内的其他疾病,已成为全球卫生保健和卫生资源的沉重负担。

编辑推荐:

科学实验证明:结伴运动减肥效果更佳

体育运动是健康减肥的有效手段之一。不过掌握正确运动方法也很重要,想要减肥效果更好,专家建议“找个伙伴一起努力”.

腰围超出身高的一半就算肥胖您是吗?

过去基本都是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与否,但如果您不记得公式,算起来又比较麻烦了。今日,欧洲有研究指出,还有一种“腰围身高比”,也能说明肥胖程度哦。

科学减肥终极20字攻略减肥院猫腻多别轻信

尽管体重BMI指数一次次地证明体型正常,身边朋友也不觉得体型胖,大多女性朋友还是觉得自己“太胖了”,喊着要“减肥”.广告商抓住这种需求,大肆宣扬不健康的快速减肥法。但人哪能如橡皮筋般胖瘦自如?想减肥,学会科学的减肥方法才是王道。

脑力劳动更易发胖?人类一思考常会感觉饿

现在坐在电脑前,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越来越多。胖就成了很多电脑族绕不开的问题,为什么一天工作学习下来挺累,劳神费心的却还不瘦溜呢?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范志红解答了大家的疑惑。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矫治器的种类是什么

回答: 矫治器主要分为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两大类。 固定矫治器通过粘接剂固定在牙齿表面,常见类型包括金属托槽矫治器、陶瓷托槽矫治器以及舌侧矫治器。金属托槽矫治器采用不锈钢材质,具有较高...

Q
鼻息肉手术是小手术嘛 鼻息肉术后如何护理

回答: 鼻息肉手术通常属于耳鼻喉科的常规小手术,具体操作方式和创伤程度因息肉大小及位置而异。 鼻息肉手术多数在鼻内镜下完成,通过微创方式切除鼻腔内异常增生的黏膜组织。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

Q
扁桃体肥大吃什么药 2种药助你应对扁桃体肥大

回答: 扁桃体肥大可以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等药物。扁桃体肥大可能与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咽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适用...

Q
子宫肌瘤12*7mm大小需要手术吗

回答: 子宫肌瘤12*7mm通常无须手术治疗。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12*7mm属于较小体积,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症状或健康风险。这类肌瘤的生长速度较慢,且体积未达到...

Q
亚急性甲状腺炎吃什么药好 亚急性甲状腺炎几个用药禁忌须知

回答: 亚急性甲状腺炎可以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醋酸泼尼松片、普萘洛尔片等药物。 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颈部疼痛、发热等症状。布洛芬缓释胶囊...

Q
小孩舌下腺囊肿的危害

回答: 小孩舌下腺囊肿的危害主要包括影响进食、语言发育和继发感染。 舌下腺囊肿是舌下腺导管阻塞导致唾液潴留形成的囊性病变。囊肿增大会压迫舌体,导致咀嚼吞咽困难,长期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和生长...

Q
帕金森病怎么锻炼

回答: 帕金森病患者可通过有氧运动、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方式进行锻炼。 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运动迟缓症状。平衡训练包括单脚站立、直线行...

Q
手足口病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真的能预防手足口病

回答: 手足口病有疫苗,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国内批准使用的手足口病疫苗为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主要针对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该疫苗适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基础免疫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