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可致骨质疏松

发布于 2012/04/20 18:26

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钙、磷代谢改变,维生素D代谢障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均可导致骨骼改变,称为肾性骨病或肾性骨营养不良。

肾性骨病包括骨软化症、纤维性骨炎、骨硬化及中老年人群所熟悉的骨质疏松等。肾性骨病的症状表现和类型差异很大,主要和年龄、病程、饮食、透析治疗有关。由于矿化延缓,引起未矿化的骨样组织增加,因而导致骨组织软化,X线表现为骨密度普遍降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粗糙、模糊,有假性骨折线。

继发性甲状旁腺亢进及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可引起破骨活性增高,从而导致骨吸收,此称之为纤维性骨炎。放射线检查可见终端指骨的腐蚀及骨膜下吸收影像。

骨硬化可能与未矿化的骨小梁增加及血液中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因主要变化在骨小粱,所以脊椎椎体的上下缘骨质密度增高。早期肾性骨病的症状不明显,青少年出现症状较早,表现为骨痛、骨畸形、生长障碍等。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