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蛋白、忌蛋白哪重方法对慢性肾炎更好
发布于 2010/11/09 13:46
发布于 2010/11/09 13:46
目前很多得了慢性肾炎的朋友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补蛋白、忌蛋白,哪重方法更好?针对此问题,我们来为您做如下介绍。
慢性肾炎的临床特征之一就是患者尿中有蛋白流失,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若进行尿蛋白定量试验,可旨确地测出患者每天从尿中丢失蛋白的数量。特别是在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大量的蛋白从尿中流失,往往会诱发低蛋白血症和严重的水肿。
另一种饮食调理方法恰恰相反,可称之为“丢蛋白,忌蛋白”,即当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时,不但不能多吃高蛋白食物,而且还要反其道而行之,严格控制高蛋白食物的摄入量,把高蛋白类食物的摄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
上述两种饮食调理方法哪一种更合理呢?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采用“丢蛋白,忌蛋白”的饮食调理方法,对于控制尿蛋白的流失有明显的效果,因此,这种饮食调理方法对于慢性肾病的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国内外相关动物实验报告表明: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少实验动物尿蛋白的流失。相反,采用“丢蛋白,补蛋白”的方法,进食大量的高蛋白食物,会加剧患者尿蛋白的流失,导致病情日益加重。
同样是蛋白从尿中流失,为什么采用补蛋白和忌蛋白的方法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我们知道,当血液流经肾时,肾小球基底膜将人体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滤出而形成原尿,血液中的蛋白是大分子物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进入尿中的。慢性肾炎时,肾小球基底膜上的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才使大分子蛋白得以通过基底膜漏入尿中而形成蛋白尿。当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时,血液中游离蛋白浓度增加,单位时间内经过肾小球基底膜漏出的蛋白随之增加,人体代谢产生的废物增加,从螟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加剧了蛋白从尿中流失;反之,减少高蛋白食物的摄入,血中游离蛋白的浓度降低,单位时间内流过肾小球蛋白随之减少,代谢废物减少,这就减轻了肾脏的负担,尿蛋白也就会减少了。
上一篇 : 肾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限制蛋白的原因
下一篇 : 询问:急性肾炎都有什么表现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