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乙肝的不良反应

发布于 2012/09/27 13:36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目前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常用药物,但是使用干扰素常可导致乙肝患者发生下列不良反应:

全身反应

乙肝患者服用干扰素后的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即寒战、发热和不适。剂量超过44×104单位/m2时,注射2~6小时后即可出现发热。随着疗程延长,发热可逐渐减轻,一般7天后可停止发热。为避免发热,可使用醋氨酚,并在睡前注射IFNα,或在IFN的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免疫抑制

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75×109/L和(或)血小板﹤50×109/L,应降低IFNα剂量;1~2周后复查,如恢复,则逐渐增加至原量。如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5×109/L和(或)血小板﹤30×109/L,则应停药。

自身免疫性疾病

部分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后可出现自身抗体,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牛皮癣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应请相关科室医师会诊共同诊治,严重者应停药。

精神症状

少量乙肝患者服用干扰素后可表现为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疾病症状。对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停用IFNα,必要时同神经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诊治。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