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长度与严重再障复发可能呈负相关
发布于 2012/12/25 14:13
发布于 2012/12/25 14:13
《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那些接受免疫抑制疗法的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一种骨髓无法产生血细胞的疾病)的患者中,其端粒的长度(它是染色体生物老化标记)与治疗的反应无关,但却与较高的疾病复发率(重新回到血细胞计数低的状态)及较低的总体生存率有关。
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危及生命的血细胞数减少(血细胞数低于正常)为特征的,但这种疾病可以用骨髓移植或免疫抑制性药物来治疗。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在老年病患中,以及在没有具备良好匹配性同胞捐赠者的时候,免疫抑制疗法可以是有效的,尽管病情的复发及克隆演变(在骨髓细胞中出现伴有血液系统恶性病变的染色体异常)会在许多病人中出现。最近,人们发现靶细胞异常是骨髓衰减的风险因素。
端粒是染色体端的一种结构,它会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变短,其功能是在细胞分裂的时候它可作为一种保护性的盖子防止基因组的DNA受到侵蚀。遗传因子和环境中的应急因子可缩短端粒的长度。
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国立卫生院的PhillipScheinberg及其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通过测量免疫抑制疗法之前端粒的长度来确定端粒耗损对获得性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在端粒长度(在治疗之前所测量的端粒长度)与对治疗起反应的可能性之间没有相关性。病人的反应率在第一四分位数(即端粒长度最短的四分位数)中为56.5%,在第二四分位数中为54.3%,在第三四分位数中为60%,在第四四分位数中为56.5%。额外的分析证明,端粒长度与疾病的复发、克隆演化及死亡率有关。端粒的长度与疾病复发的可能性具有负相关性。在第一四分位数中,患者的克隆演化可能性要比第二至第四四分位数的可能性更高。
上一篇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什么发作
下一篇 :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发作应对症处理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