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的病情可以控制

发布于 2016/02/25 15:02

有不少患者甚至非专科医生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可怕的不治之症。其实,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展,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得到很好治疗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正规的内科治疗可以完全缓解。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其研究已有重大进展,最突出的是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已证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在遗传、环境、性激素、感染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早期的研究一直将目标锁定在B细胞,认为其功能亢进导致体内产生大量抗体、免疫复合物和炎症因子,最终引发疾病。最新的研究表明,T细胞的功能异常也对疾病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T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增强、抑制作用下降。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血管炎、肾、心脏、肺、肝、血液、皮肤及神经系统病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核心是通过抑制过度的B细胞反应,降低血清中的异常免疫因子水平。在这方面,除了基础研究,人们在如何规范使用各种药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比如静脉应用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再有就是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认识以及对免疫吸附、T细胞疫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方法的应用。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只要遵循“早期、规范、联合、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就能使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药物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治标”的药物,另一类是“治本”的药物。前者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适用于轻型患者,而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中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必须尽可能小剂量,强调晨起顿服。大量研究证明,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成功的关键在于根据病情程度选择合适的剂量并及时正确的减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的另一个主要进展是对于“治本”的药物——免疫抑制剂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如对于环磷酰胺、来氟米特及骁悉等的正确使用已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同时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为每位患者提供既有效,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小剂量环磷酰胺的“间歇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序惯治疗”等,而这些方案必须在正规的风湿免疫专科医师指导下实施,并非患者或一个未经系统训练非专科医师能够掌握的。规范化治疗,个体化方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的关键。此外,患者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本身的认识及正确用药是治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