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阶段

发布于 2016/03/23 15:34

瑞典物理治疗师通过对大量偏瘫病人的观察,注意到偏瘫的治疗过程具有相对固定的程序,据此提出了著名的恢复六阶段理论。这个理论是现代偏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也是评价偏瘫康复的依据。

第一阶段:即中风后急性期(从发病后数日到2周)。患例肌肉呈弛缓状态,四肢没有主动活动。

第二阶段:发病约2周后。疾病开始恢复,肌张力开始增加,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主动运动。运动形式以基本的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为主。

第三阶段: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达到病程中的极值,共同运动的活动受限,不能在某关节的全范围内进行活动。

第二、三阶段约持续2周。

第四阶段:随着病程延长,病情进一步恢复,痉挛不再加强而有所减轻,共同运动模式削弱,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即正常运动模式的主动运动开始出现。此时的主动运动虽然困难,但逐渐开始变得容易。

第五阶段:基本的四肢共同运动失去了优势,可以从事较难的分离运动或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

第四、五阶段相当于后第5周到3个月。

第六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各关节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上述中风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六阶段,实际上反映了运动模式的转换过程,即由打破运动恢复早、中期的异常运动模式,到恢复后期正常运动模式建立的过程。偏瘫的治疗依据这六个阶段循序渐进,相信各位患者在接受到专业治疗后会得到很好的康复。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