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及支架术后的运动

发布于 2016/09/22 19:44

有氧运动,能够减轻体重预防肥胖,影响糖脂代谢,缓解紧张等,对心血管疾病初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大可不必紧张运动对支架的影响。因为介入支架一般采用的都是不锈钢合金材料,具有很强的支撑力、耐腐蚀和塑形功能,一般不会生锈和塌陷。术中,扩张支架时所给予的高压力会使其紧紧地镶嵌于冠状动脉壁上,因此一般也不会移位和脱落。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后进行运动康复,能减少术后再通血管的狭窄,增加自信心,消除紧张情绪,加快疾病的康复。同时,能减少血小板聚集,增加纤溶性,预防再次心梗,还能改善心脏功能,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在运动时应注意什么呢?

首先,可以在心脏康复医生的指导下学习适合自身的运动,开始运动时最好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医生会针对每个患者自身的心肺功能、运动能力以及肌肉、关节情况,通过准确的评测,为其量身制定运动处方,对每位患者的运动形式、运动频率、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以及确保运动安全的监测方法,都给予细致的建议和指导。通过10次左右的指导(每次1-2小时),让患者能正确掌握适合自己的规范、合理、有效的运动治疗方法,从而充分获得运动对健康的益处。其次,在运动时应以自我感觉稍累为间隔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热身期、运动期和恢复期几个阶段。另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者足球比赛、拳击等对抗性竞技运动,若运动时有胸闷等心脏不适感,应暂停运动,并进行评估。

同时提醒心脏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支架术只是一种医疗方式,而引起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在积极进行心脏康复、开展适度锻炼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减少饮食中的脂肪、盐等成分,禁烟、限酒,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健康。

运动对正常心血管机能的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可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较长期的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是由于控制心脏的迷走神经功能加强所致。训练可使心脏出现适应性增大,如力量性训练可使肌纤维中收缩成份的数量增多,各个肌原纤维变粗,使心肌收缩和舒张能力加大、速度加快;耐力训练可使心室容量增大。因此训练能全面增加心力储备。此外,经过训练,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储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率增加,冠脉供血良好。心肌耐缺血、缺氧的能力提高。

运动对心血管病的影响

低强度有氧运动可降低轻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升高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内皮功能。有氧运动能减少2型糖尿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改善糖、脂代谢,增加INS敏感性和心血管功能。美国运动医学院的指南认为,大肌肉群参与的、动力型、节律性的有氧运动是减肥的主要方法,推荐人们进行每次30min,每周5d的运动,此运动方案被认为能够降低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与健康相关的问题。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行运动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心功能,减少了医疗费用和再住院率,恢复劳动工作能力、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病人运用适宜的运动疗法进行训练,可收到明显的康复效果,其中包括精神压抑缓解、再发病率和致死率降低、重返工作率提高等。研究发现,对接受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使冠心病患者的体力和工作能力明显增强,缺血心肌的血供得到改善,由于规律的有氧运动和适当的饮食控制使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增加。但冠心病人的康复训练应控制在有氧运动范围之内。

此外,规律有氧运动能改善自主神经平衡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有利于改善运动心脏冠状循环,增强心肌收缩性,增加心输出量,对心肌缺氧具有保护作用。长期适宜的有氧运动可通过降低体重,改善糖脂代谢,改善神经平衡,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流状态等降低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一系列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同时,对已患心血管疾病进行有氧康复运动治疗,可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有氧运动在心血管疾病初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规律有氧运动具有预防和促进疾病康复益处,许多国家已将其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