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
发布于 2016/11/01 11:50
发布于 2016/11/01 11:50
受者进行同种异体组织或器官移植后,外来的组织或器官等移植物作为一种“异己成分”被受者免疫系统识别,后者发起针对移植物的攻击、破坏和清除,这种免疫学反应就是移植排斥反应(transplantrejection)。
排斥反应是:移植器官携带的异体抗原所引起的受者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
①体液免疫反应
机制:受者体内存在能结合补体的抗体,一旦与移植器官相应的抗原接触,将在器官内激活补体系统,使红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及血小板发生免疫粘附,在小血管内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促进血管内凝血,阻断血流,导致器官缺血性坏死。
主要参与细胞:B细胞。
见于:
A.超急性排斥反应
B.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
C.慢性排斥反应
②细胞免疫反应
机制:抗原识别-免疫活性细胞致敏-免疫细胞增殖反应-攻击靶细胞等过程。
主要参与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抗原呈递)
见于:急性排斥反应。
简化记忆:只有急排主要是细胞免疫,其他均为体液免疫。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是不可逆的体液免疫反应,由预先存在于体内的抗体引起。
发生时间:移植器官血流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可发生,
表现为:移植物肿胀,表面变暗紫色,血流减少,质地变软,器官功能迅速衰竭。
预后与处理:无法逆转,只能切除移植物,重新移植。
肾、心、肺均可发生超急性移植反应,肝对超急性排斥反应耐受性良好。
病理:器官实质内明显水肿、出血和坏死,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管壁有多形核粒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样坏死。
(二)加速血管排斥反应
又称血管排斥反应
体液免疫为主,有免疫球蛋白、补体和纤维蛋白沉积。
发生时间:术后3-5天。
表现:移植物功能迅速减退和衰竭。
处理:激素冲击治疗加血浆置换,去除血中的抗体。
预后:有逆转可能。
病理:小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和明显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急性排斥反应
主要是细胞免疫反应,临床最常见!
发生时间:术后4天至2周
临床表现:突然畏寒、发热,移植物肿大引起局部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骤然恶化。
诊断:穿刺活检是金标准。
处理:大剂量激素冲击或调整免疫抑制方案。
预后:大多数可逆转。
病理:大量的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四)慢性排斥反应
是移植物功能丧失的常见原因。
发生时间:移植数月后。
临床表现:移植器官功能缓慢减退,增加免疫抑制药无效。
处理:唯一有效疗法是再次移植。
病理:移植物血管周围炎、内膜增生硬化、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最终萎缩。
(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病因:移植物中特异淋巴细胞识别宿主抗原所致。
可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受体死亡。
常见于骨髓和小肠移植。
关于免疫排斥反应的小结
1.免疫反应:只有急排是细胞免疫,其他均为体液免疫。
2.病理改变:只有急排的病理改变只有炎细胞浸润,其他均有血管壁坏死、内膜增厚、血栓形成等血管改变。
3.处理:超急排和慢排的处理都是只有再次移植,其他可逆。
4.临床最常见:急排
5.移植物功能丧失的常见原因:慢排
上一篇 : 为什么患者会对移植器官产生排斥反应
下一篇 : 器官移植后的症状表现你了解吗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