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得了骨质疏松怎么治疗

发布于 2025/02/06 16:09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因骨密度下降导致骨骼脆弱易骨折。治疗骨质疏松需要从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入手,同时注意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骨质疏松的核心手段,常用药物包括: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可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

钙剂和维生素D: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建议每日摄入钙1000-1200mg,维生素D800-1000IU。

激素类药物:如雌激素替代疗法,适用于绝经后女性,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饮食调理

饮食对骨质疏松的改善至关重要,建议多摄入以下食物:

高钙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芝麻、小鱼干等。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深海鱼、蘑菇等。

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鸡蛋等,有助于骨骼修复。

3、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恶化:

负重运动:如散步、慢跑、跳舞等,有助于刺激骨骼生长。

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保护骨骼。

平衡训练:如太极拳、瑜伽,可提高身体协调性,减少跌倒风险。

4、预防跌倒

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因跌倒导致骨折,需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家中安装防滑垫、扶手等安全设施。

穿着防滑鞋,避免在湿滑地面行走。

定期检查视力,避免因视力问题导致跌倒。

骨质疏松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结合药物、饮食、运动等多方面干预,才能有效改善骨骼健康。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防护,避免骨折等严重后果。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