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怎么得的

发布于 2025/08/20 09:57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由细菌感染、心脏结构异常、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医疗操作、静脉药物滥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或心瓣膜被病原微生物侵袭导致的炎症反应,常伴随发热、心脏杂音、乏力等症状。

1、细菌感染

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通过口腔感染、皮肤伤口或泌尿生殖道感染进入血液,黏附在心脏瓣膜或受损心内膜上繁殖。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低热、关节疼痛症状。需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体后,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等抗生素治疗,同时监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

2、心脏结构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导致的心脏瓣膜畸形或缺损,易形成湍流使细菌更易附着。这类患者可能听到病理性心脏杂音,活动后气促明显。需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结构异常程度,严重者需行二尖瓣置换术等手术治疗,术后需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3、免疫功能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HIV感染等情况会削弱机体清除血流中细菌的能力。这类患者可能反复发热且对抗生素反应差,伴随体重下降。除规范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外,需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必要时输注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4、侵入性医疗操作

拔牙、胃肠镜检查等可能造成黏膜破损的操作,会使口腔或肠道菌群进入血液。操作后1-2周出现高热、寒战需警惕,应立即进行血培养。高危患者应在操作前预防性服用阿奇霉素分散片,操作后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5、静脉药物滥用

不洁注射器具将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直接注入血液,易引发右心瓣膜感染。患者可见注射部位脓肿、手指出现奥氏结节。需彻底清创感染灶,长期静脉滴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并配合戒毒治疗阻断感染源。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重视口腔卫生,定期牙科检查;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告知医生心脏病史;避免皮肤破损和共用注射器;免疫力低下者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1周、新发心脏杂音时,应及时进行血培养、心脏超声等检查。规范完成4-6周抗生素疗程,术后患者需终身随访心功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