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突发临床症状分析

发布于 2011/10/16 09:11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内科疾病,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具有明显的易感人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根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分析也是我们了解疾病及时进行预防诊断的必修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主要是与自体免疫有关的一种常见出血性疾病。其病因除自体免疫因素外,还有脾脏作用、毛细血管脆性增高、血小板3因子缺乏等。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较少见,儿童居多,常于春季或初夏发病;病前1-3周多有上感病史。主要表现为:①急起畏寒、发热;②出血部位广泛,皮肤黏膜出血广泛且严重;③脾脏肿大;④预后良好,大多数半年内可治愈或自愈,仅少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病例转达变为慢性型;⑤血小板<50×10^9/升。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较多见,多发生于女青年。主要表现为:①起病缓慢,病程长;②出血轻,一般为皮肤、鼻、齿龈出租因和月经过多;③可以轻度脾肿大;④少部分可痊愈,大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反复发作而迁延数年;⑤血小板多在50×10^9/升以上。

以上就是慢性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症状分析,希望读者朋友们通过对此进行了解,能够对于疾病进行积极的预防和诊断,准确的判断疾病的症状,进行适当的治疗措施,早日恢复健康。

详情可登录血小板减少疾病专题http://www.fh21.com.cn/neike/xxbjs/或向专家免费进行咨询,届时专家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作出详细的解答。

血小板减少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