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认识痤疮的演变史
发布于 2012/06/01 14:15
发布于 2012/06/01 14:15
17世纪以前西医对于痤疮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更正有关痤疮的学术性研究始于17-18世纪。1734年Turmer(1663-1741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皮肤病的专着,在书中他首次提出了限制饮食对痤疮治疗非常重要的观点。他指出,青春痘或痤疮是由于营养物质滞留在毛孔中并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1783年Plenck(1735~1807年)在《皮肤病科学》一书中指出,痤疮的发生与青年人的油腻饮食以及性欲旺盛有关,同时,他还认为痤疮可以在青春期后逐渐消退,可以通过结婚的方式得以治愈。
直到1970年Blair和Lewis才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证实黑头粉刺的黑色部分是由氧化的黑素形成的。这是最早的关于痤疮分类的记载。P1umbe在其畅销书《实用皮肤病》一书中对Baternan的痤疮分类方法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上述的分类完全是建立在皮损炎症程度的基础上,而痤疮是一种由于消化系统紊乱引起的皮脂毛囊堵塞的疾病。他认为粉刺是痤疮的原发皮损,接下来才逐渐发展为脓疱、结节、囊肿等损害,由于当时对痤疮病因、病理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因此对于痤疮的分类也很混乱。
1831年Brender又将痤疮分成了三类:青春期痤疮(对应于Baterman的单纯性痤疮)、男性化痤疮(对应于Baterman的硬结性痤疮)和成年人痤疮(对应于Bateman的玫瑰痤疮)。
1835年Green(1788-1864年)在他的《实用皮肤病概要》一书中将痤疮分为三类:单纯性痤疮、红斑性痤疮和硬结性痤疮。现在认为红斑性痤疮常与单纯性痤疮相伴发生,实际上并没有必要将其单独列出。单纯性痤疮可随着青春期的消逝而逐渐消退,而硬结性痤疮则不易消退,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硬结性痤疮是玫瑰痤疮的前驱症状。随着对痤疮认识的不断深入,痤疮的分类也越来越合理化了。
1840年Fuchs将痤疮分为寻常性痤疮、mentagra痤疮和玫瑰痤疮。Fuchs是最早使用寻常性痤疮一词的人。Fuchs的分类方法为后来的大多数人所接受。
对于痤疮的定义在此之前也非常混乱,不同的教科书常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和临床描述。直到1845年,Worcester(1812~1847年)编写了首部美国皮肤病教科书,才将痤疮的定义基本确定下来。他认为痤疮是一种非传染性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圆形深红色或鲜红色炎症基底上的小脓疱,有时可为正常皮色,多由于久坐,痛经,喜食冷饮、烈酒,手淫,脾气急躁等引起。
19世纪中叶,维也纳大学的校长Hebra(1816~1880年)则首先意识到当时人们对痤疮的病因还没有一个完整确切的认识。事实上,除了一些皮肤刺激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引起痤疮外,当时人们对痤疮的发病原因一无所知。Hebra同时还发现口服碘可以引起痤疮样的皮损。这是有关药物引起痤疮的首次记载。Hebra结合自己的认识并回顾了大量文献,最后总结得出月经紊乱与痤疮的频繁发作密切相关,当月经正常后痤疮的皮损也可消失。Hebra还指出,有一些患者可终身患有痤疮,且痤疮患者皮损间的皮肤常有多油的现象。
但直到1864年,Pochi和Strauss才用弱行病学的方法证实痤疮患者的皮脂分泌确实增高。尽管当时Hebra使用了玫瑰痤疮的术语,但Hebra认为玫瑰痤疮与其他痤疮不同,玫瑰痤疮是由于真皮结缔组织和血管增生引起,而不仅仅是二种炎症反应。皮脂腺的炎症并不是玫瑰痤疮的必需条件。他还注意到有些患者可同时患有痤疮和玫瑰痤疮。这是首次提出有关玫瑰痤疮异议的报告,而在此之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玫瑰痤疮是由于皮脂腺的炎症反应引起,是痤疮的一种表现。
在不断的实践中,Simon首先提出寄生虫毛囊螨可能是痤疮的发病因素。后来Wilson证实毛囊螨与痤疮的形成无关。1893年Unna首次在寻常型痤疮的皮损区发现一种细菌,并把它命名为痤疮杆菌(acnebacillus)。虽然当时Unna并未分离和培养成功该细菌,但在粉刺和脓疱区域总能找到痤疮杆菌。他认为该细菌是痤疮皮损中惟一稳定存在的微生物。在粉刺皮损中,该细菌常寄居于组织深部,而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马拉色菌等常在皮肤表面寄生,另外,痤疮脓疱性皮损的组织学特点也与葡萄球菌感染不同。Unna还就痤疮皮损毛囊角化过度的组织学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1897年Sabouraud(1864~1938年)第一次将该细菌体外培养成功并将其命名为bacilledeseborrhea grasse。他认为持续结节和脓疱是由于该细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引起的。以后许多学者均在痤疮皮损中找到并分离培养了该细菌。Thomas正式将其命名为痤疮杆菌。这一命名后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1907年Whitfield提出痤疮杆菌只是粉刺的一种发病因素,而脓疱是由葡萄球菌继发感染引起的。接下来的形态学研究发现,痤疮杆菌与棒状杆菌很相似,1923年Bergey将痤疮杆菌归入棒状杆菌属。
另外,不正常的微生态环境尤其是定居于毛囊皮脂腺导管的痤疮丙酸杆菌参与了痤疮的炎症反应。
上一篇 : 光动力疗法治疗重度痤疮
下一篇 : 西医治疗痤疮的演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