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角度看白塞氏病病因

发布于 2012/11/28 16:07

白塞氏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白塞氏综合征、贝赫切综合征等等,是土耳其的皮肤科医生Behcet在1937年首次描述并报道的,故以其名字命名该病。根据白塞氏病的临床特征,与中医学“狐惑病”颇为相似,关于狐惑病(始见于《金匮要略》)的最早描述是在公元三世纪初,较白塞氏病的报告早1700多年,此后有更多的医家对该病进行了描述,从总体上看,历代医家对狐惑病病因的认识基本趋向一致。

1、温热毒邪蕴滞

温热的形成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感受温热毒邪,内因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温热毒邪蕴于肝、脾、肾循经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发为本病。

2、七情内伤

情绪剧烈波动或忧、思、郁、怒等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瘀化火,循经上扰口舌,则口舌生疮,肾开窍于二阴,肝肾湿热上熏形成眼疾,下注二阴致外阴部溃疡

3、湿毒内蕴

或感受湿热毒邪,火热盛或余毒未尽,与湿灼相合或久居潮湿之地,湿毒侵犯肌肤,蕴久化热,毒热内蕴,结于脏腑,湿热毒邪循经上攻于口、眼,下注于外阴,损伤局部皮肤黏膜发为溃疡。若湿热困脾,脾失健运,则见腹胀、纳差或胃肠道溃疡;湿热伤及血脉则肢体皮肤出现红色结节,压痛明显;湿热流注于关节则见关节肿痛

白塞氏病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