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的内镜治疗

发布于 2013/05/21 15:51

食道癌的内镜治疗如下:

1.早期食道癌的内镜治疗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色素内镜的开展和改进使早期癌的检出明显增加,尤其是用1.5%卢戈氏液对食管喷洒染色,加上活检可以较准确的发现早期食道癌,发现其部位、形状、范围,对其中一些病例可行内镜下切除,其适应症是:黏膜内癌及原位癌(尤其是SMI及SM2),直径在3cm以下;内镜下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应用止痛、镇静、麻醉和心肺监护下进行,采用Inoue设计方法将一透明帽装在胃镜前端,插入胃镜(最好是双通道)。在病灶周围注入含一定比例的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病变隆起便于切除,将圈套器插至病灶处,使透明帽张开,把病灶吸人帽内,收紧圈套器通过高频电切除,对切除病灶边缘及切后暴露的食管黏膜下层进行活检,如未发现癌细胞说明手术成功,否则需追加手术治疗1内镜下切除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及穿孔,如操作技巧熟练,则很少发生,比较安全,国内王国清报道内镜下早期癌切除136例,3年治愈率为100%。

2.进展期食道癌的内镜治疗

(1)微波治疗:可用各种型号的内镜微波治疗机其频率为2450MHz+20MHz,波长12cm,接触天线直径0.2cm,天线头部有效长度1.0cm,工作电流溃80~130mA;具体操作方法是:自病变上方依次向下熨灼。每点1~3秒,直至瘤组织全部变白后再向下选新的部位治疗,5~7天进行一次,直至全部瘤组织坏死、脱落,管腔较通畅为止。主要作用机制:微波接触瘤体后局部温度立即可上升至300℃,远远超过治癌温度42℃,从而使癌组织蛋白凝固、坏死、脱落,另外坏死瘤组织可产生并释放变性蛋白,它可刺激并提高机体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对残癌及转移癌细胞起到杀伤作用。主要并发症:胸骨后疼痛、经过对症处理后即可消失,少数患者可有出血及穿孔。

(2)电化学治疗:常用电脑控制的双路输出电化学治癌仪及环形食管电极,一般10天治疗一次,3次为一疗程。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治疗开始后电极间离子移动,阳极区呈强酸性,阴极区是强碱性,从而改变了癌组间的pH值,破坏了癌组织生长的外环境;离子迅速移动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氯、氢等气体,后者可直接杀灭癌细胞;直流电改变了癌细胞赖于生存的内环境,使癌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消失、核蛋白凝固、细胞崩解坏死:直流电作用下阴极区水肿,阳极区脱水使瘤组织内正常供血破坏,癌细胞坏死。

(3)局部药物注射:目前多数学者用5-Fu及MMC进行局部化疗,具体方法是5-Fu500mg加MMC6~8mg经内镜活检孔插入内镜注射针向癌体内注射(根据癌体大小微分点注射),一般每次可注射10个点左右,每点注射1ml,7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次即可。主要作用机制: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直接杀灭,另外注射5-Fu后可使癌细胞在S期集聚,加强光动力学作用。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