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发布于 2013/06/03 14:51

综观世界食道癌高发区,一般都在土地贫瘠、营养较差的贫困地区,膳食中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及必需脂肪酸。这些成分的缺乏,可以使食管黏膜增生、间变,进一步可引起癌变。有些地区如新疆哈萨克族,以肉食为主,很少吃新鲜蔬菜,米面粮食吃得很少,营养供给极不平衡,维生素明显缺乏,尤其是维生素C及维生素B12缺乏。瑞典在食道癌高发区粮食中补充了维生素B12后,明显降低了发病率。微量元素铁、钼、锌等的缺少也和食道癌发生有关。钼的缺少可使土壤中硝酸盐增多。调查发现河南林县水土中缺少钼,可能和食道癌的高发有关。文献报道,高发区人群中血清钼、发钼、尿钼及食道癌组织中的钼都低于正常水平。钼的抑癌作用已被美国等地学者们所证实。

亚硝胺类化合物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中科院肿瘤研究所在人体内、外环境的亚硝胺致癌作用研究中发现,食道癌高发区林县居民食用的酸菜中和居民的胃液、尿液中,除有二中基业硝胺

、二乙基亚硝胺(NDEA)外,还存在能诱发动物食道癌的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亚硝基吡咯烷(NPYR)、亚硝基胍啶(NPIP)等,并证明食用的酸菜量与食道癌发病率成正比。最近报道用NMBZA诱导入胎儿食道癌获得成功,为亚硝胺病因提供了证据。汕头大学医学院报告,广东南澳县的生活用水、鱼露、虾酱、咸菜、萝卜干中,亚硝酸盐、硝酸盐、二级胺含量明显升高,这些居民常食用的副食品在腌制过程甲帛馅莓困巧染,霉菌能促使亚硝酸盐和食物中二级胺含量增加。

河南医科大学从林县的粮食和食品中分离出互隔交链孢霉261株,它能使大肠杆菌产生多种致突变性代谢产物,其产生的毒素能致染色体畸变,主要作用于细胞的S和Gz期。湖北钟祥县的河南移民中食道癌死亡率为本地居民的5倍,移民主食中霉菌污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本地居民,移民食用的酸菜中以黄曲霉毒索检出率最高。用黄曲霉毒素、交链孢属和镰刀菌等喂养Wistar大鼠,能使大鼠食管乳头状瘤变和癌变已得到实验证实。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