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布于 2013/06/13 17:22

淋巴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不清楚,其中病毒学说颇受重视。

(一)病毒学说

有关淋巴癌病因的研究大多数从高发区或高发人群开始。1964年Epstein等首先从非洲儿童Burkitt淋巴癌组织传代培养中分离出Epstein-Barr(EB)病毒后,发现这种DNA疱疹型病毒可引起人类B淋巴细胞恶变而致Burkitt淋巴癌。Burkitt淋巴癌有明显的地方流行性,这类患者80%以上血清中EB病毒抗体滴定度明显增高,而非Burkitt淋巴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滴定度增高者仅占14%。普通人群滴定度高者发生Burkitt淋巴癌的机会也明显增多。上述研究均提示EB病毒可能是Burkitt淋巴癌的病因。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L患者的血清,部分患者有高效价的EB病毒抗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HL患者淋巴结可以发现EB病毒颗粒。在20%HL的R-S细胞中可找到EB病毒,EB病毒与HL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EB病毒也可能是移植后淋巴癌和AIDS相关淋巴癌的病因。但我国为EB病毒的高感染区,正常人群EB病毒的感染率很高,与淋巴癌患者无明显区别。

近年来另一项重要发现是T细胞淋巴癌的病毒病因。1976年日本学者发现成人T细胞淋巴癌/白血病有明显的家族集中趋势,且呈季节性和地区性流行。美国的Gallo和日本的Yoshida发现逆转录病毒,称之为T细胞淋巴癌/白血病病毒(HTLV-I)。HTLV-I被证明是这类T细胞淋巴癌的病因。另一逆转录病毒HTLV-Ⅱ近来被认为与T细胞皮肤淋巴癌(蕈样真菌病)的发病有关。Kaposi肉瘤病毒也被认为是原发于体腔的淋巴癌的病因。

(二)免疫缺损

淋巴癌的发生与免疫抑制密切相关,宿主的免疫功能决定宿主对淋巴癌的易感性。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伴淋巴癌者较正常人多;器官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发生的恶性肿瘤中1/3为淋巴癌;干燥综合征患者中淋巴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在免疫缺陷下,反复感染、异体器官移植以及淋巴细胞对宿主的抗原刺激等均可引起淋巴组织的增殖反应,由于T抑制细胞缺失或功能障碍,机体缺少自动调节的反馈控制,淋巴组织无限增殖,最终导致淋巴癌的发生。

(三)化学和物理因素

美国早年曾报告美国中西部农民由于使用杀虫剂和农药,其淋巴癌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数倍,但其机制尚不明了。曾接受1Gy以上辐射的广岛原子弹受害者及曾因脊柱炎进行照射治疗的患者,ML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人群2倍。化学药物、苯、石棉和砷等均可导致ML发病率增加。

(四)其他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可引发淋巴癌,如苯妥英钠可诱发ML等。幽门螺杆菌的慢性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癌的关系密切,不仅能从血清和胃镜检查中找到细菌的证据,还可通讨抗生素治疗使大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淋巴癌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