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强直型脑瘫病因有哪些

发布于 2015/12/08 15:02

孩子强直型脑瘫病因,因为大脑功能的损伤,小儿脑瘫患者多有情绪或行为异常的表现,据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即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按照小儿发育规律来说,正常的宝宝多能达到“七坐八爬”的标准,而患有脑瘫婴儿则远远达不到这个发育指标。

一般来说,脑瘫孩子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3个月不会抬头,4个月不会笑,4个月两手仍紧紧握拳不会松开,5个月不会抓物,8个月不会独坐,10个月不会爬;1岁多不会走。总而言之,很多脑瘫宝宝的早期症状表现为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或是不明原因的哭闹、造成护理困难。

当然,与之相反的一些脑瘫宝宝则常表则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医生提醒,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宝宝过份安静或是有以上这些异常表现时,一定要抓紧时间去医院检查,以便做到早期诊断开与治疗,为孩子的治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在长期对小儿脑瘫的研究中,我们早已发现,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在四岁以内,分工尚未定型时启动其代偿功能较易,一旦形成固定形态,再改变就较难了;另外从肢体运动功能来讲,在3-4岁内关节挛缩程度相对讲较轻微,手法矫治也较容易。

因为某些主观及客观因素所致,也因为医疗技术水平的有限,小儿脑瘫曾一度被视为不治之症,让不少患儿及其家庭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甚至悲观绝望放弃治疗。而目前医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小儿脑瘫如果在早期得到正确治疗则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因此,千万不要再让脑瘫是不治之症的观点所迷惑,贻误了孩子的较佳治疗时机。

在患儿病情得到确诊之后,尽早介入训练,通过视、听、触、模仿、照镜,上肢各关节活动等被动输入各种感觉,可促使患儿对人、物的有意注意和对周围环境的关心,手眼协调,逐步恢复运动功能。其核心是将身体的动作,手足的活动方式教给孩子,使其掌握正常运动动作。更重要的是因运动功能的改善,使患儿能广泛的接触外界,又促进了患儿智力的开发,十分有利于以后的发育成长。

因此,要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来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挛缩和关节强直骨骼畸形。手术矫形后也必须配合功能训练、作业诊疗才能巩固效果。所以,脑瘫的治功能训练对脑瘫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脑瘫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