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性痪瘫病因有哪些

发布于 2015/12/08 17:56

婴儿脑性痪瘫病因有哪些,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有些家长误认为自己的宝宝比同龄儿发育慢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则不认为这是一种疾病因此忽视了早期诊断和治疗,但往往这些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步出现明显异样,最终被确诊为脑瘫患儿,对于脑瘫我们虽已不再陌生,且临床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但对于孩子“发育慢”的科学认识,还有很多家长一头雾水,下面请专家来做具体讲述。

脑瘫儿与同龄正常儿童的“区别”

脑瘫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脑瘫婴儿期表现常以姿势异常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与同龄孩子相比,脑瘫患儿常表现为2-3月还不会笑、4-5个月的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了解小儿脑瘫各个阶段的早期症状,以便于发现异常及早治疗。

1、新生儿期:是指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以反应能力低为主要早期症状,并伴有动作减少。患儿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无兴趣,比如家人呼唤、玩具等;主动活动较正常同月龄者明显减少,不会经常哭笑,也不会活动肢体;多数患儿会伴有吮吸能力减退,而经常出现呛奶现象;先天性反射减弱或根本不存在,如拥抱反射、握拳反射等。

2、婴儿期:指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此期以运动发育迟缓为主要早期症状,如3个月左右仍不能独立将头抬起、5个月左右仍无法稳定头部、5个月后仍不能主动伸手抓自己喜欢的东西等,严重者甚至不能翻身;反射异常,即一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而一些正常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如握拳反射仍然存在、拥抱反射不存在等。

3、幼儿期:指满1周岁至3周岁,以运动障碍及智力障碍为主要表现。患儿不会走路或姿势异常,如脚尖着地、双腿交叉成剪刀步态等,伴有手部活动不灵活;智力及语言发育明显落后,如不愿说话或发音不清、记不住东西等。

脑瘫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