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疣用药治疗分析

发布于 2015/12/09 14:12

生殖器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生殖器会阴和肛门等部位引起的一种常见性传播疾病,潜伏期为1~8个月,平均为3个月。主要通过接触性传播,性交时皮肤黏膜微小的破损即可产生感染,较少部分患者可通过污染的内裤、浴盆、浴巾或便盆间接感染。生殖器疣治疗原则是尽可能祛除可见的疣体,并减少复发。药物治疗是生殖器疣治疗的方法之一。

1.表面化学腐蚀剂有足叶草酯(鬼臼树酯、疣必治、普达伦酯)、足叶草毒素(疣脱欣)、三氯乙酸(T生殖器疣)、三氯醋酸、二氯乙酸、鬼臼树酯、丁胺酸等。适用于病程短、疣体小、分散型、带蒂的生殖器疣,对疣体大、密集分布者疗效差。用法为直接涂抹于病灶及周围,按时涂抹是关键。

2.表面化疗剂5-氟脲嘧啶(破坏疣病毒的核糖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疣体的生长)、顺珀、RU486等。氟脲嘧啶霜浓度一般为2.5%~5%,易损害周围的组织。有报道认为2%浓度为最佳浓度,另配适量具保护黏膜、抗炎作用的氧化锌及氯霉素可克服上述弊端。

3.抗病毒制剂阿昔洛韦是合成的低毒高效抗病毒药,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能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或使病毒DNA链合成中断,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

4.免疫制剂目前普遍认为HPV与免疫缺陷有关,细胞免疫功能变化与生殖器疣的发生转归有关,有研究发现生殖器疣患者存在轻度免疫缺陷,除白介素-2和干扰素-γ产生不足、NK细胞功能低下外,还存在CD4数量不足,故对复发率高的生殖器疣患者,治疗应转移到宿主方面,增强宿主对HPV的防御能力,应用免疫疗法。用药(如干扰素)有抗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且无明显抗原特异性,还具广谱抗病毒作用,对DNA和RNA病毒均有干扰作用。左旋咪唑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其他如白介素-2、卡介苗素、聚丙肌、聚肌胞(可在人体内诱生干扰素)、奥平栓、麻疹活疫苗等。

研究数据显示,只有外科治疗初期清除率接近100%,其他所有疗法均会复发。复发率>20%~30%。所有治疗方法均会伴随瘙痒、烧灼感、糜烂和疼痛等局部皮肤反应。临床上应准确辨证,给出适合的治疗方案。

尖锐湿疣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