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体格检查

发布于 2015/12/21 13:37

脑性瘫痪体格检查可以尽早避免脑瘫对患者产生的危害。脑瘫患儿的发育特征为发育迟缓和异常发育,即脱离正常发育路程,由异常的姿势、运动模式决定的病态发育。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如抬头、独坐、爬、站、走显著落后于同年龄儿童,同时还有原始反射的持续存在,姿势反射出现推迟以及肌张力的改变,这些神经运动发育异常可引起患儿运动方式和姿势的改变。

脑性瘫痪体格检查有以下几点:

姿势异常

有的患儿静卧时即表现明显的异常姿势,有的患儿则在运动时表现出明显的姿势异常静止时姿势异常包括紧张性颈反射姿势角弓反张(解释,药品)姿势、偏瘫姿势等;运动时姿势异常包括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解释,药品)、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解释,药品)步态等。

1.紧张性颈反射姿势

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的变化。分为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新生儿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2-3个月呈优势,以后受上位中枢的控制而逐渐消失,若生后3个月仍然持续存在则为异常;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出生后6个月仍存在则为异常。

2.偏瘫姿势

患儿常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而另一侧肢体的废用,左右肢体有明显的不对称。

3.角弓反张姿势

患儿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增高,头背屈。

4.舞蹈样手足徐动姿势

患儿表现为不自主的动作,其运动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运动外观显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

5.共济失调步态

患儿呈醉汉步态,他们常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当站立时为维持站立姿势,必须不停地进行调节。

6.其他

2个月以后的小儿仍有手紧握拳现象,患儿上肢内旋位,双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儿安静时无明显的姿势异常,而当检查者突然扶患儿腋下,使其足底着床时,可见患儿下肢内收、交叉,同时双上肢内收、内旋。超过6个月的小儿仍不能呈现正常的坐位姿势,而表现出特殊的异常坐位姿势,如前倾坐位、后倾坐位等。

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不消失

觅食反射、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指触碰婴儿口唇,婴儿会出现张口寻找母亲乳头的动作。吸吮反射指将手指或奶嘴放入小儿口腔内,小儿会出现有节律地吸吮、咽下动作。这两种反射在足月新生儿都存在,新生儿期的反射或消失应怀疑脑损伤,6个月后仍存在则为异常。脑瘫患儿若两种反射存在1年以上,提示摄食障碍。

手抓握反射:指将手指从尺侧放入婴儿手中,其手指屈曲,会出现从中指→无名指→小指→拇指顺序紧握;轻轻向上方拉时紧张性向上肢、颈部扩延,几乎可提起几秒钟,牵引反应力量常常能达到提起患儿整个身体。该反射一般出生后2个月开始减弱,出生后4个月消失。

紧张性颈反射: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张力、眼位变化的反射,分为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与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婴儿仰卧位旋转头部时,颜面侧上、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成伸展位,后头侧屈肌张力增强,上、下肢屈曲。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是婴儿仰卧位呈头部前屈时,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后仰时则上肢伸展、下肢屈曲。前者3个月后仍存在为异常,后者6个月后仍存在则为异常。

紧张性迷路反射:指头部位置变动及其引起的重力方向改变时,出现四肢、躯干的肌张力紧张的反射。该反射在俯卧位表现出完全屈曲张力,仰卧位则表现为完全伸直能力。正常婴儿阳性反射持续到4个月左右,4个月以后仍存在则为异常。

2.该出现的生理反射不出现

1、保护性伸展发射当小儿受到突然的外力作用而致重心移动时,其会伸展上肢做自我保护的动作,这种反应称为保护伸展反射。若小儿lO个月后仍不出现该反射,则有病理意义。

2、背屈反射:从背后拉立位小儿使之向后方倾斜,其踝关节和足趾出现背屈的反射。正常小儿于15-18个月出现,若18个月后阴性为异常。

3.Vojta姿势反射异常

Vojta姿势反射是西德学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婴幼儿神经发育(解释,药品)检查及脑瘫早期诊断的7种姿势反射的总称,其原理是依据小儿神经发育(解释,药品)的各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姿势反射形态。如果运动发育(解释,药品)年龄较生活年龄落后3个月以上或出现异常姿势,则为早期诊断脑瘫的重要临床依据。依顺序检查患儿,参考正常标准进行判定。具体内容见本节后所附内容。

4.病理反射的引出

可引出的病理反射有Babinski征、C;haddok征、ppenhaim征及肌张力异常(解释,药品)

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止状态时的肌肉紧张度,检查方法是用触摸患者肌肉硬度及被动伸屈其肢体时检查者所感知的阻力来判断。

小儿脑瘫(解释,药品)定义规定的姿势、运动异常,实质是损害了网状结、基底核等肌紧张调节系统,皮质脊髓束的损伤而导致牵张反射统异常,姿势反射的异常基本由于肌张力异常(解释,药品)。

肌张力异常(解释,药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降低或动摇性。肌张力增高时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太,关节运动的范围缩小。肌张力降低(解释,药品)表现为肌肉迟缓柔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退,关节运动的范围扩大。肌张力的动摇性指患儿安静时肌紧张完全正常,但在随意运动肌肉活动时,肌紧张明显增强,从低紧张到高紧张来回变化。

锥体束损害时所致的肌张力增高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即上肢的屈肌与下肢的伸肌张力增高更为明显,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大,终了时阻力小,称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锥体外系损害时所致的肌张力增高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即伸肌、屈肌张力均等增高,被动运动时所遇阻力是均匀的,故称为铅管样肌张力增高。

脑瘫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