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检查肝血管瘤

发布于 2017/12/04 14:38 复禾健康

肝血管瘤由于病灶位置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检查。目前临床上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各自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那么,如何正确检查肝血管瘤?

由于临床上大多肝血管瘤患者瘤体较小,且多无症状,所以诊断并非容易,往往要结合一些有关检查方能确诊。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波检查、(包括A型超声和B型超声检查),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肝动脉造影、动态CT、核磁共振(MRI)。

1、B超

常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均匀高回声的肿块。大血管瘤可见网状回声不均,有时可见钙化

2、CT

典型的血管瘤的CT表现平扫为密度均一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静脉造影动态CT扫描显示为由周边开始的密度增强,此后逐步向中心充盈,并且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

3、MRI

检测血管瘤的特异性可达百分之九十,血管瘤具有很高的T2信号,而T1强度则与周围相等。

4、X线诊断

巨大血管瘤引起肝脏明显增大时,单片可以显示肝脏增大。胃肠钡剂造影,也可显示胃肠道受推压的表现。有时血管瘤钙化,表现为条索状致密影,有呈放射状排列的倾向,偶尔可见静脉石,多数肝脏血管瘤较小,也不钙化,所以单片和胃肠钡剂造影往往不能显示,只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才能发现。由于其特异性不高,故临床上应用较少。

5、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诊断

一般认为血池扫描的特异性高,阳性提示诊断价值几乎达100%。但其敏感性较低,小于3cm的病灶不易检出,而3cm以上的血管瘤CT表现常较典型。

6、肝动脉造影

对诊断本病准确率高,能显示1~2cm大小的血管瘤。表现为早期造影剂充盈且持续染色,可有特征性的“棉絮团”或“雪树状”样表现。此方法为创伤性检查,临床不作为首选。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