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何治疗

发布于 2018/04/04 14:47 复禾健康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常见病,这类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对孩子的生活、学习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威胁生命,那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如何治疗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不开胸介入封堵术——“米粒型”伤口,无需开刀

治疗时医生穿刺病人血管通过特制的直径为2~4毫米的鞘管,在X线和超声的引导下,将大小合适的封堵器送至病变部位封堵缺损或未闭合的动脉导管,已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应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先心病。

优势:微创、仅限针眼大小创伤;出血少、患者痛苦小;仅3mm左右小孔、恢复快;住院时间短,1~3天即可出院。

二、胸腔镜微创技术——3个钥匙孔治疗先心病

不开胸,术中在患者的胸壁打三个小孔,每个孔1.5厘米左右,以胸腔镜观察手术的进程,治疗疾病。胸腔镜微创技术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是未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的必然趋势。主要适应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等患者。

优势:皮肤切口小、仅3个1.5cm小孔;不用开胸,对骨骼没有损伤出血少、机体免疫力影响小;恢复时间短,降低住院费用。

三、镶嵌微创技术——外科手术与介入的结合

在外科手术治疗同时或先后结合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在开胸手术下安放封堵器堵塞心脏缺损,在外科手术的同时和先后,从四肢的大血管建立管道,将封堵器或扩张球囊送到心脏治疗那些外科手术难以解决的问题。适应症包括:室间隔缺损、多发性室间隔缺损、部分复杂紫绀型先心病的矫正手术和侧支封堵等。

优势:过程简单化、手术时间短;外科手术和介入方法优势互补;无需辗转手术室、手术安全度高;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四、经胸微创封堵术——5~6厘米的小切口

在患者的胸部开长约5~6厘米的小切口进行疾病的治疗。传统的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患者身体创伤大,而且手术中还比较容易发生肺动脉高压、心衰等等,给病人的生命造成危险,而小切口手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适应患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等。

优势:创伤面小、术后渗血、输血减少;手术视野显露良好;切口小、避免多种并发症;手术时间短、恢复快。

五、右腋下小切口封堵术——3~5cm的小切口型

手术切口的长度一般在3~5cm在右腋窝下腋前线第四肋进胸,开一个小切口进行治疗。避免纵劈胸骨,创伤小,手术切口感染率小,适合15岁以下儿童,患儿胸腔相对较小,肋骨弹性好。

一般来讲,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三房心、右室双腔心、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和法洛氏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都适合进行右前胸小切口手术。其中2~5岁患儿经该路径手术显露好,为较好年龄,体质量15kg,操作最为适宜。

优势:伤口约5-6㎝、疼痛轻;不锯开胸骨、组织创伤小;出血少、几乎无并发症;切口隐蔽性好、尤其适合儿童。

六、一站式杂交技术——多兵种联合作战

心脏杂交技术,又称复合技术(Hybird),是把原本对心脏病"分而治之"的心外科搭桥术、先心病矫治术和主动脉替换术等与心内科介入治疗和影像学诊断等集纳起来,同时实施,以求取得1+1>2的效应。主要适应于法洛四联症等一些复杂型先心病患者。

优势:开胸创口减小、心脏不停跳,手术时间缩短1/3。关键是,病人做完手术,不需在手术室之间转移,也不用再经历麻醉、消炎,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大大降低。

在中国,有200万个家庭在遭受这样的痛苦,每年有20万个家庭加入到这支大军中。先天性心脏病并非不治之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部分是可以治好的;4种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成功率已经接近。2018新的一年,我们身边仍有大量先心患儿由于贫穷等因素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