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用药引起红斑狼疮
发布于 2016/02/24 14:01
发布于 2016/02/24 14:01
药源性红斑狼疮是指由于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类似于自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表现的一种综合征。目前国外有关药源性红斑狼疮的报道不断增加,而国内相关报道较少。自1945年首次出现磺胺嘧啶引起红斑狼疮的报道后,至今已发现80多种药物可引起红斑狼疮。
与药源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药物通常可分为三类:通过对照试验证实可诱发狼疮;很可能相关;怀疑相关,仅有少数案例报道,相关药物多数属于这一类,且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已证实与药源性红斑狼疮相关的药物有肼屈嗪、普鲁卡因胺、异烟肼、甲基多巴、氯丙嗪、奎尼丁、米诺环素;很可能相关的药物有柳氮黄吡啶、抗惊厥药(卡马西平、乙琥胺、苯妥英钠、吡吲哚、三甲双酮、丙戊酸盐、唑尼沙胺)、抗甲状腺药(丙硫氧嘧啶、甲疏咪唑)、特比萘芬、他汀类(洛伐他汀、辛伐他汀)、青霉胺、β受体阻滞剂、氢氯噻嗪、干扰素α以及氟尿嘧啶;怀疑相关的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保泰松、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利血平、对氨基水杨酸、卡托普利、钙通道阻滞剂、环丙沙星、羟基脲、白介素-2、头孢呋辛、噻氯匹定、安非他酮和氯氮平等。
对于其中一些临床常用的药物,如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氢氯噻嗪、雌激素及口服避孕药、米诺环素、环丙沙星、头孢呋辛、噻氯匹定等,应给予关注。
另外,现在生物制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像TNF-α拮抗剂,目前上市的有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在国外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治疗,目前不断有TNF-α拮抗剂诱发药源性红斑狼疮的报道,早期还有干扰素α及白细胞介素-2诱发药源性红斑狼疮的报道,因此对于生物制品,临床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用药期间需严密监测
目前尚无公认的药源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但可参考以下几项进行判断:①持续应用某种药物;②至少符合红斑狼疮的一项诊断标准;③在开始应用某种药物前没有任何出现红斑狼疮的迹象;④在停用疑似诱发药物数周后,症状消失。
最好避免应用已知可诱发狼疮的药物,若权衡利弊后需应用,则应严密监测药源性红斑狼疮的早期症状。每3个月应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血沉及抗核抗体检测,且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关节痛、肌痛、皮疹和发热。不能仅以抗核抗体检测结果阳性作为停药的指征,然而,一旦患者出现类风湿症状或出现血液学检测结果异常,如白细胞减少及血沉加快,则应立即停药。
药源性红斑狼疮的发生率不高,但若发现不及时,可能会累及全身系统,造成严重的后果,希望能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上一篇 : 红斑狼疮治疗用什么药好
下一篇 : 红斑狼疮用药应注意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