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睾丸萎缩症状
发布于 2025/06/21 12:40
发布于 2025/06/21 12:40
婴儿睾丸萎缩主要表现为睾丸体积缩小、质地变软或消失,可能由隐睾症、睾丸扭转、先天性发育异常、激素分泌不足或感染等因素引起。需通过超声检查及激素水平检测明确病因,及时干预可避免生育功能受损。
未降入阴囊的睾丸可能因高温环境导致萎缩,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阴囊空虚。触诊可发现腹股沟区肿块,超声能定位睾丸位置。需在1岁前通过睾丸固定术将睾丸引降至阴囊,延迟治疗可能影响生精功能。术后需定期复查睾丸发育情况。
突发阴囊红肿伴剧烈哭闹需警惕睾丸扭转,6小时内未复位会导致睾丸缺血性萎缩。查体可见睾丸位置上抬、提睾反射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减弱。急诊手术复位固定是唯一有效手段,对侧睾丸需同期固定预防复发。
染色体异常如克氏综合征会导致睾丸细小且质地坚硬,常伴有阴茎短小等外生殖器畸形。血清睾酮水平低下,促性腺激素升高。需内分泌科联合小儿外科制定激素替代或生育力保存方案,青春期前启动治疗有助于第二性征发育。
下丘脑-垂体病变引起的促性腺激素缺乏可导致睾丸发育停滞,表现为双侧睾丸均匀缩小。生长曲线落后、低血糖等症状可辅助诊断。生长激素联合促性腺激素替代治疗可促进睾丸发育,需持续监测骨龄和激素水平调整剂量。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睾丸炎是获得性萎缩常见原因,青春期前感染更易累及睾丸实质。急性期可见睾丸肿痛伴发热,慢性期逐渐纤维化萎缩。接种腮腺炎疫苗可有效预防,已发生萎缩者可通过精子冷冻技术保留生育可能。
家长发现婴儿阴囊空虚或睾丸体积异常时应尽早就诊,出生后6个月内是隐睾干预黄金期。日常避免过度包裹会阴部导致局部高温,洗澡时注意观察双侧睾丸对称性。定期儿童保健体检包含外生殖器检查,对高危因素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需增加随访频率。母乳喂养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辅食添加阶段需保证锌、硒等微量元素摄入以支持性腺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