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用药原则

发布于 2016/04/20 10:41

整复、固定、功能锻炼和必要的内外用药是治疗骨折的四项基本措施。我们采用中西医治疗骨折,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两者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长形成的医学科学。各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1、局部与整体并重:骨折是由外因造成的。但骨折以后会引起整体一系列的内在变化。中医很明确地说明了局部病变和整体的关系。局部受了伤就不能只从局部着手,而应该局部与整体并重。西医因受机械唯物论的影响,尤其是外科工作者在治疗上常从局部出发,即是一切顺利骨折愈合因为长期外固定,会形成关节强直,肌肉萎缩。

采用了一整套中西医结合包括局部的包扎固定、手法按摩、被动活动、自动运动,早日负重、红外线照射、,外敷膏药、内服接骨丹等综合疗法,收到显着成效,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二分之一,整个疗程缩短三分之二。

2、固定与运动的统—:在骨折治疗上,为了保持骨折对位,促使骨折断端愈合,固定是必要的。但固定势必影响肢体的活动。而活动又是保持机体的活动力、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物质代谢的重要关键,也能影响固定。因而在治疗骨折的过程中,存在着动与静,固定和运动的矛盾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在骨折处理上如何正确处理动与静,固定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是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关节功能的关键。

按照西医石膏固定的传统原则,骨折远近的。上下两关节必须固定起来,增加了对骨折的剪力,使骨折在石膏内发生变位。长期连续的固定,势必引起关节强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自然缓慢。

中医在处理骨折时也用固定,但它是在运动的基础上来谈固定,是一种能动的固定。骨折后无论采取什么固定,只能使骨折断端接近,骨折部的活动减低到最低限度,而不能使骨折断端之间一点也不动。在骨折未愈合前,运动是绝对的,而固定只能是相对的。当肢体活动时,外固定和肢体一起动,大部分剪力都被关节活动所吸收,大大的减轻了对骨折的负担。所剩余的一点活动,在骨折两端之间产生一定的压力,使骨折端紧密相接,这是一种生理刺激,对骨折愈合不但无害,反而有利。

3、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同时并进:中医治疗骨折,除去骨折愈合快,病人痛苦少外,就是肢体功能恢复的又快又好。肢体功能的好坏关键在于关节有无强直,肌肉是否有粘连。西医在理论上了解这一点,但治疗上偏偏违反了。偏重局部,忽略整体,着重对骨折的固定,牺牲了关节活动。

中医治疗骨折是全面的,既注意局部,又照顾到整体:既达到骨折早期愈合,又要保证关节功能。局部包扎外固定的办法,巧妙的把固定与运动的矛盾统一起来,有机的把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三个阶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并进。整复时就照顾到固定,固定中也有整复,用外固定将骨折断端逐渐整复。

4、内服药与外敷药并用:应用内服药与外敷药治疗骨折是中医正骨的一个特点。中药接骨丹、接骨散,多种多样,但其用药目的和药物作用是一致的。中医用药是辨证论治的,一般是按照祖国医学对骨折修复和治疗原则而分早晚两期。早期以去瘀消肿,止痛为主,晚期以壮筋接骨为主。

骨折后必然发生肿痛现象,因而经络气血壅滞不通,造成循环障碍,局部血液供应情形直接影响骨折愈合。所以在骨折初期肿痛较甚时,应着重行气,消肿止痛,去瘀生新。使经络气血通达、循环加速、增加新陈代谢,骨折早期愈合。

当骨折局部瘀血化尽,经络气血畅通,病变初期所表现的肿痛已基本消除后,此时主要治疗应当着重于骨折断端的修复,祖国医学认为此类药物皆归肝肾二经,肝肾二经对骨折愈合有密切关系。

中西医治疗骨折,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两者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医学科学,各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新的原则指导下,取中、西医两者各自之长,补彼此之短,骨折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效果不断提高。

骨折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