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瘘后肠梗阻怎么办
发布于 2025/07/05 11:25
发布于 2025/07/05 11:25
肠造瘘后肠梗阻可通过调整饮食、适当活动、药物治疗、灌肠处理、手术解除梗阻等方式治疗。肠造瘘后肠梗阻通常由术后粘连、粪便干结、肠管扭转、造瘘口狭窄、肿瘤复发等原因引起。
术后早期需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减少肠道负担。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豆类、芹菜等高纤维食物。每日少量多餐,进食时充分咀嚼,避免暴饮暴食。注意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建议超过2000毫升,可适量饮用温蜂蜜水润滑肠道。
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翻身活动,24小时后可尝试床边坐起。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站立、缓慢行走等。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恢复。避免久坐或卧床不动,但需注意活动强度,防止造瘘袋脱落。
可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改善肠蠕动。出现痉挛性疼痛时可使用解痉药物如颠茄片、山莨菪碱。粪便干结者可短期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口服溶液,但需避免刺激性泻药。合并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
对于远端肠管梗阻,可通过造瘘口进行温生理盐水灌肠,软化粪便解除堵塞。灌肠液温度应保持在37℃左右,灌注压力不宜过高。每次灌入量控制在300-500毫升,可配合腹部按摩促进排出。严重粪石梗阻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器械取石,避免自行操作损伤肠壁。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机械性梗阻,需考虑手术探查解除粘连或狭窄。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段切除吻合术、造瘘口重建术等。若为肿瘤复发所致,需评估是否行肿瘤减灭术。术后需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再次发生肠梗阻,必要时可放置肠梗阻导管减压。
肠造瘘患者日常需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造瘘袋。注意观察排便情况,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及量。出现腹痛腹胀、停止排气、造瘘口无排出物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康复期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腹肌力量,避免提重物或剧烈运动。长期随访中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排除肿瘤复发或转移可能。
上一篇 : 肠梗阻临终很安详的走了
下一篇 : 肠梗阻开腹手术后多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