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腹泻是什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6/23 11:55

细菌性腹泻主要由志贺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弯曲菌、霍乱弧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原因有不洁饮食、水源污染、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抗生素使用不当等。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水样便、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1、不洁饮食

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生食或未彻底加热的肉类、海鲜、蛋类易携带沙门菌;凉拌菜、剩饭可能滋生蜡样芽孢杆菌;乳制品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会产生肠毒素。夏季高温环境更易加速细菌繁殖,需注意食物冷藏与烹饪卫生。

2、水源污染

饮用或接触受粪便污染的水源可引发细菌性腹泻。霍乱弧菌通过污染河流或井水传播;大肠埃希菌常见于未经消毒的饮用水;露营时接触自然水体可能感染空肠弯曲菌。洪水灾害后水源污染风险显著增加,煮沸消毒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3、接触传播

志贺菌、艰难梭菌等可通过粪口途径在人际间传播。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机构易发生接触性感染,护理人员手上沾染病原体后未规范洗手可造成交叉传播。腹泻患者排便后未彻底清洁双手,接触门把手、餐具等物品时会残留致病菌。

4、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患者、化疗人群、婴幼儿等免疫力低下群体更易发生细菌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衡时,少量致病菌即可突破防御;免疫缺陷者感染后易发展为败血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特别注意避免生冷食物,出现腹泻应及时进行粪便培养。

5、抗生素使用不当

广谱抗生素滥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导致艰难梭菌等条件致病菌过度繁殖。伪膜性肠炎表现为严重水样泻伴腹痛,多发生于住院抗生素治疗后。预防需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必要时可配合益生菌调节微生态平衡。

细菌性腹泻患者应补充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恢复期可食用米汤、蒸苹果等低渣食物,待症状缓解后逐步增加蛋白质摄入。注意便后洗手消毒,患者的餐具需煮沸处理。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和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日常需保证食材新鲜,生熟分开处理,饮用水煮沸消毒,外出就餐选择卫生达标场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腹泻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