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24 06:57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常见致病菌包括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等,多发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季节。

1.病原体与传播

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病原体,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或接触传播。细菌侵入结肠黏膜后释放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溃疡,引发典型痢疾症状。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

2.典型症状

急性期表现为突发高热、阵发性脐周绞痛,排便次数每日可达数十次,粪便量少且含黏液脓血,伴显著里急后重感。重症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或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

3.诊断方法

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细菌培养可明确志贺菌种类。核酸检测能快速识别病原体,血常规常显示中性粒细胞升高。需与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鉴别。

4.规范治疗

轻症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抗生素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重症需静脉补液并联合用药,中毒症状明显时需糖皮质激素治疗。

5.预防措施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饭前便后规范洗手,避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患者餐具需单独消毒,粪便用漂白粉处理。流行期间可接种痢疾疫苗,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一周。

患者应进食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症状缓解后逐渐过渡至低纤维软食。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避免牛奶等加重腹泻的食物。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餐具毛巾煮沸消毒,便器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恢复期适度活动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或血便加重时需立即复诊。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痢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