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是怎么了引起的呢

发布于 2025/06/22 13:17

肌肉萎缩可能由神经损伤、肌肉疾病、营养不良、长期制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肌肉萎缩是指肌肉体积缩小和肌纤维数量减少,通常表现为肌力下降、活动受限等症状。

1、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会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进而发生萎缩。常见原因包括外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压迫神经,以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代谢性疾病。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萎缩往往伴随感觉异常或反射减弱,需通过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检查确诊。

2、肌肉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等原发性肌肉病变可直接破坏肌纤维结构。这类疾病通常表现为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肌肉活检可见特征性病理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自身抗体阳性,需免疫抑制治疗。

3、营养不良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肌肉蛋白合成减少,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消化道术后等。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肌肉功能,表现为近端肌无力。营养支持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并补充维生素D制剂。

4、长期制动

卧床超过2周即可出现肌肉萎缩,每日肌蛋白降解率可达3%。骨折固定、重症监护等情况会导致快速肌容积丢失。早期康复训练至关重要,包括被动关节活动、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措施,可减少肌萎缩程度。

5、遗传因素

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等遗传性疾病存在特定基因突变。这类疾病多在青少年或中年起病,具有进行性加重的特点。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部分病例可通过靶向药物治疗延缓进展。

预防肌肉萎缩需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进行3-5次抗阻训练可有效维持肌量。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中老年人需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缺乏者及时补充。出现不明原因肌力下降或肌肉体积缩小时,应尽早就诊神经内科或康复科,通过肌电图、肌肉MRI等检查明确病因。急性期后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渐进性功能训练,避免关节挛缩等并发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肌肉萎缩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