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致病菌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7/04 14:26

肾小球肾炎的致病菌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乙肝病毒等。肾小球肾炎可由感染、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等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1、链球菌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急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感染后1-3周可能诱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患者可能出现咽痛、皮肤感染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血尿、水肿。治疗需控制感染,常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同时限制水盐摄入。

2、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通过直接侵袭或免疫机制导致肾小球损伤,常见于皮肤感染、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肾功能损害,需及时进行血培养,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灶。

3、大肠埃希菌

某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产生志贺样毒素,引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多见于肠道感染后,儿童更易受累,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4、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能通过菌血症播散至肾脏,引起化脓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表现为发热、腰痛伴肾功能异常,需静脉使用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5、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可导致膜性肾病,是我国常见的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多有乙肝病史,表现为大量蛋白尿,需同时进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禁用肾毒性药物。

肾小球肾炎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和感染。饮食需根据肾功能调整蛋白质摄入量,水肿患者限制钠盐。定期监测血压、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出现尿液异常、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慢性患者需长期随访,控制原发病进展。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肾小球肾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