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的发生有先天性遗传

发布于 2016/04/28 17:01

有的人拇趾向外撇,而大拇趾的跟部又向内收,使得前脚像个三角形的“大蛇头”,这就是拇外翻(北京俗称“脚觚拐”)。大拇趾外撇严重者可以位于第二、三足趾的下面,将第二、三足趾顶起来,日久可形成锤状趾。大拇趾跟部(实际上是第一跖骨)内移后,使得该处极为隆起,容易与鞋形成磨擦,天长日久,该处皮肤和皮下有关组织增厚、红肿,滑囊形成,而产生拇囊炎。引起疼痛,局部溃烂后可造成感染,拇外翻畸形病人因为前足生物力学发生异常,很多合并有足底部胼胝(硬茧子或“鸡眼”)。使走路引起疼痛,病人无履可适,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而且外形上也缺乏美感。

首先拇外翻的发生有先天性遗传,80%的患者有遗传因素且多数为母系遗传。后天因素有不适当的负重、站立行走过久、外伤、穿用鞋帮较硬的尖头鞋、高跟鞋等原因,使行路时足前方受力,拇趾挤向外侧,促进和加重拇外翻的发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因关节破坏形成半脱位,呈拇外翻畸形。由于拇长伸肌、拇长屈肌和拇内收肌紧张牵拉,拇趾沿其长轴旋前外翻趾甲向中线,并继续加重,在内侧的拇展肌和拇短屈肌内侧头及其内籽骨向外移位,失去外展作用,进而在外侧的拇内收肌与拇短屈肌外侧头挛缩,外侧关节囊挛缩并增厚,拇趾向外半脱位,腓侧种籽骨移于第一、二跖骨头之间,拇趾外翻推动第一跖骨内翻,使足横弓加宽,至跖骨头内侧被鞋帮挤压摩擦,发生拇囊炎,疼痛,进而第一跖骨头变大形成向内侧突出的骨赘。由于拇内收肌紧张劳损,足横弓变平,第二、三跖骨头向跖侧塌陷,负重、摩擦致该处皮肤增厚形成胼胝,拇趾向外翻,挤压第二趾,占据二趾之位置,将二趾抬起与拇趾重叠,使二趾跖趾关节过伸,近趾间关节屈曲,成为锤状趾,突出于拇趾与第三趾背侧,近趾间关节背侧受鞋面摩擦、挤压,亦产生胼胝疼痛。

拇跖趾关节处于半脱位的位置,在长时间不正常应力的作用下,逐渐出现骨关节病,关节软骨破坏,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更为疼痛。

拇外翻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