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

发布于 2016/05/13 14:08

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临床选择与应用较为复杂。除了大家较熟悉的钙剂和维生素D以外,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还包括骨转换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和解偶联剂等几大类。

钙剂和维生素D是目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用药。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有无合并症,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可选择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锶盐等适合的药物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第一类:骨转换抑制剂

二磷酸盐这是一类与钙有高度亲和力的人工合成化合物,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阿仑磷酸盐是目前常用的第三代药物。研究结果表明,阿仑磷酸钠不但能够明显提高绝经后妇女的椎体与髋部骨密度,也能够使椎体与非椎体骨折发生率下降50%左右。同样,对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仍有类似的效果。但此类药物因亲脂性弱,肠道吸收率低,用药必须与食物分开,至少应在餐前30分钟服药。服药后30分钟内忌躺卧,以防药物反流至食道。该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因此患食管炎、食管溃疡及糜烂、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性激素性激素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临床主要使用雌激素。雌激素可促进降钙素的分泌,抑制骨吸收,还可增加肝、肾羟化酶的活性,提高活性维生素D的水平,促进钙吸收。常用药物有乙烯雌酚、尼尔雌醇、戊酸雌二醇等。但雌激素可引起阴道出血、子宫癌、乳腺癌,故在使用中应谨慎,并定期做相关检查,警惕癌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推荐,雌激素的使用最好不超过4年。植物雌激素来源于植物,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植物雌激素,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能有效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依普拉芬是合成的异黄酮类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它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非激素制剂,对绝经后妇女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而对雌激素水平不低的妇女则有促进骨吸收的作用,对乳腺癌有治疗作用,但又可引起子宫癌。此药主要适用于无明显更年期症状、无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潮热和腿部痉挛痛。

降钙素人体内降钙素主要来源于甲状腺C细胞的分泌,有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的作用。降钙素不仅可以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还可以增加腰椎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率。常用的药物有密钙息、益钙宁等。用药过程中要加用钙剂和维生素D。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降钙素的作用可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故不宜长期使用。降钙素主要适用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伴疼痛明显者,其不良反应轻微,包括面部或躯体皮肤潮红、恶心呕吐等。

第二类:骨形成促进剂

甲状旁腺激素(PTH)PTH可以调节骨代谢,直接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小剂量可以促进骨骼重建,减少骨折,但大剂量使用时可导致骨量丢失,出现纤维性骨炎等。2002年美国FDA已批准其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PTH使用的禁忌症包括Paget病、儿童、肿瘤骨转移和骨恶性肿瘤病史、高钙血症、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关节痛等轻微不适。

氟化物氟化物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它对骨骼有双重作用,其高浓度时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减弱骨矿化,导致软骨病;而低浓度时能促进骨形成及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迅速有效地提高中轴骨的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接受氟化物疗法应尽可能服用低剂量的缓释制剂,可取得较好疗效。

第三类:解偶联剂

锶盐锶盐可以保持骨更新的速度,在保持骨形成的同时减少骨吸收,改善骨骼的机械强度,但不影响骨骼的矿化及不改变骨结构的晶体。所以锶盐是一种对骨代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药物。雷尼酸锶在欧洲已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锶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副反应较少,主要是胃肠道不适。

骨质疏松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